首頁>散文>散文欣賞>水做的沙家浜

水做的沙家浜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有一次,我無意中看到電視里介紹蘆葦這種植物,只見那一片片白茫茫的蘆葦猶如漫天飛舞的雪花,優雅迷人,極其美麗。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沙家浜的蘆葦,也讓我想起了今年的沙家浜之旅。

  今年的五月,正值五一小長假,我便和家人一起去革命聖地沙家浜遊玩了一回。記得那天一大早,爸爸帶着我們驅車前往常熟的沙家浜景區,上高速開了一個多小時,我們便來到了位於陽澄湖畔的沙家浜景區。

  一走進沙家浜的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由葉飛同志題詞的照壁。照壁的下方和前方是生機盎然的花草。黃灰色的照壁上,葉飛同志為沙家浜的親筆題詞瀟洒有力,氣貫長虹,“沙家浜的意義在於在滬寧鐵路武進以東直到上海地區能否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發展壯大抗日武裝力量。”葉飛將軍的題詞深刻闡述了沙家浜革命根據地的重要作用,閱讀題詞,我不由得對沙家浜的抗日英雄、軍民們肅然起敬。走在革命瞻仰廣場上,以郭建光、阿慶嫂等形象為主的大型主雕屹立於廣場中央,象徵著新四軍傷病員的18根柱雕矗立在道路兩旁,看到這些,不禁讓人想起了當年新四軍與人們群眾的軍民魚水情和革命戰士“泰山壓頂不彎腰”的精神。

  穿過石橋,我們就來到了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走進紀念館,我們看到,紀念館不僅展示了相關的翔實生動的文字、栩栩如生的泥塑和珍貴的照片,還運用半景圖和聲光電高科技手段,把歷史資料和仿真環境、實物展示與動態互動巧妙結合,內容豐富,飽含深情,使參觀者身臨其境,彷彿置身於當年江南水鄉抗日烽火之中,全面了解了沙家浜抗日鬥爭的背景和特點,領略到郭建光、阿慶嫂等英雄人物的精神風貌和革命品質。看着紀念館內陳列着的革命先烈的遺迹,我們被那些革命戰士的精神所鼓舞,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紀念館內參觀的路線曲曲折折,不僅體現了設計者的獨特匠心,它更是表示了中華民族曲折前進的革命道路和中國人民為爭取自由和解放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鬥爭!讓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們,永不忘記那段令人難忘的歲月和歷史。

  出了紀念館,我們一行人來到陽澄湖畔坐船游蘆葦盪。

  在波光雲影下搖曳生姿的是盪邊最常見的蘆葦。所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相對於精耕細作的小麥和水稻,這種水生植物更接近原始與野性,也更接近天空與心靈。蘆葦成了片,就會有浩大的聲勢,在水陸交錯之地,風乍起,澎湃起好大一片蘆葦,她是水鄉威武的儀仗,也是江南風情的眉眼。手搖木船盪悠悠,蘆葦迷宮轉一圈。蘆葦盪深邃而幽遠,划船進入其中,頭頂、身邊,滿是望不透的綠色,彷彿五臟六腑都被熏綠了。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浮想聯翩。在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里,新四軍36名傷病員在這裡父老鄉親的幫助下,一頭扎進了無邊無際的蘆葦盪。蘆根水清甜爽利的汁液滋潤着他們干啞的喉嚨,蘆花鞋拙笨卻溫暖地伴隨他們度過江南的蕭瑟寒冬。當指戰員們重返殺敵戰場的時候,一定不會忘記青青蘆葦的平安佑護和脈脈流水的母性溫情。

  放眼看去,碧波蕩漾,青青楊柳隨風起舞,周圍蘆葦翠綠欲滴。一望無際的蘆葦盪,隨着遊船緩緩向前,蘆葦越來越多,越來越密,如深幽的迷宮,難怪郭建光帶領18位傷病員能堅守在這裡休息養傷,而日本鬼子和漢奸就是不敢進蘆葦盪一步,生怕在這裡喪了性命。現在的蘆葦盪成了沙家浜最靚麗的一張名片,慕名而來的遊客無不為之讚歎。

  欸乃的槳聲隨波流淌,幾個彎一轉,水面便開闊了,對岸的亭台樓閣招搖地綽約在視線里。水邊最有名的建築莫過於春來茶館了,我們也到茶館里品了一杯清茶。江南人對上茶館喝茶有一個獨特的說法,叫孵茶館,堪稱形神兼備。在那部家喻戶曉的樣板戲里,八面玲瓏,人情練達的阿慶嫂智斗敵偽的故事恐怕也只能發生在江南了。如今,八仙桌依然一塵不染,七星灶照舊爐火熊熊。沙家浜的清水在茶娘的忙碌中幻化出釅釅的茶湯,濃縮着不乏精緻的水鄉生活。與春來茶館毗鄰,鱗次櫛比,一路鋪陳開去,是各具特色的水鄉菜館。時至中午,我們和爸爸媽媽的肚子都餓了,就來到菜館吃午飯,這裡的店主能如數家珍地報出菱角、馬蹄、茭白、雞頭米等清爽爽的水鄉菜肴。同時,他們也會殷勤地向你推薦清水螺螄,竄條小魚這些水淋淋的蘆盪河鮮。我們點了幾樣水鄉特色的菜肴,然後津津有味地享用我們的午餐了。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春水暖,秋水寒,凡此種種美味佳肴,皆是沙家浜的水四時不斷的豐厚賜予。

  按照生態學的劃分,沙家浜蘆葦盪作為一處亞熱帶濕地。在人類活動無處不在的今天,濕地對於這些視飛翔為生命的精靈的意義。鳥兒無疑是濕地的主人,當雁陣和鹿群用它們史詩般的遷飛來追逐日漸消失的家園的時候,沙家浜的這一汪清水便越發顯得珍貴。今天,蘆葦盪濕地在人們的努力下正在進一步擴大。這是我們水鄉人對世代居住家園的全新定位。在兒時記憶的百轉千回之間,一種曾被失落的價值得以衣錦還鄉。

  所有的文明因水而緣起,又終歸於水。倨傲的風車與沉穩的牛車連在一起。恰恰是在漫漫的農耕社會裡,關於風調雨順的最好物象。當然,先民們對水的依賴並不局限與播種與收穫的當口。藍印花布的天然色彩因為水的漂洗而日漸純澄,涉古書閣的上好油墨因為水的調配而歷久彌香,那燦爛的絲線與飛動的銀針,綉出了水的風姿,那遼遠的笛聲與悠揚的吳歌傳來了水的消息。是蓮藕出水的清晨,是魚蝦滿倉的黃昏,是花燈閃耀的元宵,是龍舟飛渡的端午,是稻麥灑金的仲秋,陽澄湖大閘蟹汲取了一年的天地精華,已經碩大肥滿。那晶瑩的肉,那膏腴的黃,是水鄉百姓的辛勤收穫,也是江南滋味的兼容並包。天一生水,水生萬物,水做了一個沙家浜。

  很快,我們的旅程就在沙家浜輕盈盪起的漣漪中結束了。來時的仰慕,是因為那段早已熟悉的、被人遺忘的歷史;走時不舍沙家浜,是因為真切感受到的那種堅強的革命精神和沙家浜那清澈靈動的水。臨走時,我不禁又回首望了一眼,那一眼看不到邊的蘆葦盪,在心中留下了一個美好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