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嶗山,我馬上想起嶗山道士。說句實話,我雖然對文學很感興趣,可一直不太喜歡那個神神道道的蒲松齡,當然對以狐魅花妖為主人公的《聊齋志異》也很不感冒,很少主動去讀這本書。對於嶗山道士,也只是大概地知道那個只學了點皮毛就以為學到了真功夫的王七在穿牆時被撞得鼻青臉腫而已。但是對嶗山,我還是挺嚮往的,雖然嶗山這名子不太好聽,遠比不上鼓浪嶼、日光岩、雁盪山那樣富有詩情畫意,但它畢竟地處海濱,而我們這些居住在內陸省份的人,對於大海總是充滿期待的。
從青島市內出發,沿着海濱公路行駛大約一個半小時,嶗山就到了。路上導遊給我們講了嶗山名稱的由來,這個地方在古代因為遠離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跡罕至,一直是流放犯人的地方,犯人嘛既要坐牢又要勞動改造,所以人們就把它稱作牢山或是勞山。後人覺得牢或勞的意思都不好,可已經叫響了也不好改,只好給勞字加了個山字旁,就變成嶗山了。如今的嶗山,早已成了一處聞名遐邇的風景名勝,享有“海上名山第一”的美譽。在全國的名山中,嶗山雖然排不上前座,可只有它是在海邊拔地崛起的,是全國總長度18000公裏海岸線上的最高峰。所以當地有一句古語說,“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
山海相連,山光海色,是嶗山風景的最大特色。漫步在嶗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你會看到,一邊是碧海連天,驚濤拍岸,另一邊是青松怪石,鬱鬱蔥蔥,這樣的景色在其他地方是絕對看不到的。人們常說“智者樂山,仁者愛水”,到過不少地方,不是登山就是玩水,還真是沒有體驗過這山水相映的境界,只有嶗山讓我們這些遠方而來的客人完成了智者與仁者的和諧統一,讓人體味到山的雄渾與壯麗,領略着水的柔情和包容。
沿着石階往上走,路旁辛勤的轎夫正起勁地招攬生意,不過坐的人卻很少。倒不是捨不得掏幾個錢,而是千里迢迢地跑到這裡,不就是想親身體驗一下這海光山色的秀美景色,如果坐着滑竿上去,那感覺可是不一樣的。太陽彷彿隨着山勢的陡峭越升越高了,讓人感到了一陣陣的燥熱。停下腳步喘息一會兒,正好看到對面的山峰與山道之間形成了一道山澗,傳來潺潺的流水聲,合著山間林中小鳥的鳴叫,更讓人感受到山中的寧靜。
到了山腰的龍潭水庫,嶗山的標誌之一——龍潭瀑布出現在了遊人的眼前。可能由於是枯水季節吧,那所謂的瀑布只有水龍頭那樣粗,引來我們的一陣戲謔“這也叫瀑布?”是呀,對我們這些來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發源地的人來說,那點水實在引不起我們的任何興趣。可就是這點水,居然有一個異常響亮的名字——龍吟,那瀑布旁的岩石上正龍飛着不知何人筆跡的紅色 “龍吟”二字。仔細想想,這“龍吟瀑布”不過只是高處山泉的彙集與傾瀉,雖然算不上壯觀,但她卻讓嶗山頓時產生了一種和諧的動靜之美。
匆匆用過午餐,我們去參觀太清宮。嶗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是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這裡著名的道觀大都依山面海而建,素有“海上宮殿”之譽。嶗山道教曾經盛極一時,高峰時山上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長春、張三丰等都曾在此修道,留下許多道觀,現在保存下來的以太清宮規模為最大,歷史也最悠久。
太清宮三面環山,一面臨水,面積不算大,由“三官殿”、“三皇殿”和“三清殿”組成,建築風格清淡簡樸。三殿各有特色,三官殿的建築規模最大,前後三進院落,三皇殿院子里有兩株漢代所植的古柏,如今依然非常茂盛,而三清殿里,則保存着蒲松齡當年住過的西關岳祠。蒲松齡寫《聊齋志異》,多次以嶗山為背景。說起來這位老夫子也真是會享受,早在那個時候就知道跑到這風景怡人的地方悠悠自樂了。
導遊指着一低矮的牆壁說,這就是嶗山道士當年穿牆的地方。你們誰如果覺得自己一輩子沒有做過半點虧心事,而且覺得自己有足夠的法力,就一頭撞上去吧。大家哄堂大笑,繞過去看看,說嶗山不是有那麼多道士嗎,讓他們來表演一下。導遊也笑了,現在的道士怎麼能和那時候相提並論呢?
太清宮內有一非常珍貴的名為龍頭榆的古樹,據說是嶗山十大道長之一李哲玄親手種植,至今已有1100多年。這棵樹主幹斜逸,分枝繁盛,遮天蔽日的面積可達八百平方米,實屬罕見。乍一看真的真是像一個龍頭,特別是龍頭部位有一樹節凸起,酷似龍眼,從樹下經過時,導遊會提醒遊客撫摩一下龍眼,有“摸一摸十年壽”的說法。共2頁,當前第1頁1(作者:風中的楊…)
在“龍頭榆”的旁邊有一塊巨石,上面刻有“逢仙橋”三個大字,說的是被宋太祖趙匡胤封為“華蓋真人”的嶗山另一道長劉若拙的一段軼事。傳說劉若拙在一個除夕的早晨出來晨練,當時剛剛下過一場大雪,他在樹下遇到一位老人,打招呼后擦肩而過。劉若拙忽然覺得不對勁,這深山野嶺人煙稀少,區區幾個居民也都認識,怎麼從來沒見過這位老人呢?正想回頭問個究竟,老人已杳無蹤影,只有樹下雪窩中留下了兩隻深深的腳印,劉大真人頓時悟出老人乃是老榆成仙顯化,於是就把這裡叫做“逢仙橋”了。
出了太清宮,再一次來到海邊,但見許多遊客正在玩跨海速降的遊戲。這跨海速降,就是利用海灣兩邊的落差,以一條鋼索連起來,從高的一邊滑向低的一邊。全長大約300多米,落差30米,時間很短,只有30秒就到站了。只要是膽子夠大,交上三十元錢買張票,工作人員就會幫助你繫上保險繩,心一橫,眼一閉,忽地一下就被甩出去了,不需要任何技巧。用一句比較時髦的話說,玩的就是一種心跳。看了一會兒,我也上去了,雖然是膽顫心驚的,可也覺得很值,放眼一望,眼前是鬱鬱蔥蔥的群山蒼翠欲滴,腳下是波光閃爍的大海濤聲依舊。那種感覺,有一個字來形容就是,爽。
說來也怪,從嶗山回來之後,我對薄松齡的看法似乎好了許多,看來有時間是該好好地讀一讀《聊齋志異》了。
共2頁,當前第2頁2(作者:風中的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