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10月22日發表過的《啟程》中,老爸寫了他在回武漢探親路上的所見所聞及諸多經歷。此篇《相聚》記述了從少年時代便獨自在山東上學、打拚的老爸,終於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大家庭團聚的假期生活,老爸用飽滿深情的文字詳細記錄了60年代全國糧食飢荒時的生活艱辛和武鋼那時的現代化程度,時值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讀來令人更覺感慨不已。地點:武漢;時間:1961年春節。
自我2月16日早晨踏入家門開始便開始了愉快的假期家庭生活。我們一家人這是自西安搬來武漢三年多來的第二次團聚,父母弟弟妹妹仍湊在一起非常熱鬧,我終於感受到了生活在家庭中的幸福。父、母親的身體兩年多不見仍然很結實,唯父親顯得蒼老消瘦了許多,背也比過去駝了很多。母親雖精神煥發但也顯得消瘦且略有浮腫,弟弟妹妹們比過去長高了,尤其是兩個最小的弟妹更是惹人喜愛,那麼天真活潑,似乎從不知什麼叫做困難憂愁。
從慢慢的敘談家常中我開始了解了目前家庭中的生活狀況,別的還算可以,唯糧食較少,一家七口人一個月僅供應162斤糧食,單靠糧食填飽肚子顯然是不夠的,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以菜代糧,這不僅是我家的辦法,已經成了當時大家普遍的做法了。宿舍區的所有空地都被開墾出來種上了菜,我們家同樣也開墾出零星的幾小塊種上了各式的蔬菜,可靠自己種植的這點菜還遠遠解決不了大問題,而供應的菜每天只有半斤的量,少得可憐,所以還是要買自由市場上的菜蔬,但自由市場上的菜貴的出奇,拳頭大一點的白菜一元錢只能買到五斤,而手指頭粗、一紮長的胡蘿蔔卻一元錢只買3-4斤,其它武漢地產特有的菜也並不便宜。雖然菜這麼貴,但在糧食定量不能滿足吃飽的情況下,就必須以大的代價去購買菜,而且有時想買也買不到。江邊上來了菜船,人們一擁而上一會兒就搶購一空了。糧食水平就是這樣,在供應的糧食當中很少吃到白米和麵粉,而多半是糙米和雜糧甚至有時還要供應一些北方人根本不習慣吃的蠶豆和蜿豆,在這種年景之下,就拿春節這樣一個傳統節日為例:人們只吃到了二斤麵粉、二斤好大米和一斤粘米之類,副食品的供應數量也是少得可憐,比如肉類,每個人加元旦、元月份、二月份等幾項在內春節時才供應了一斤,其它如魚類也是很少的,按理說武漢靠近長江魚本不應缺少的,但是春節每人也只給了一斤魚。在家這十幾天的生活差不多每天都是一樣,即早上是菜稀飯,晚上是每人定量的乾飯加大量的菜湯,否則每人幾兩的大米飯顯然是不夠的,而且經常因此發生一些爭吵,不是他喝的多了就是我喝的少了,差不多每頓飯都要生一場無意的風波且要爭的臉紅脖子粗。就父親的吃糧來說,母親曾經跟我談起了這樣一件事,即定量壓縮之後(這時父親每月只有26斤),父親每天上班只吃兩頓飯,而且還是縮手勒腰帶地省着吃,有時夜班補助的夜餐糧4兩(小兩)也省下來,母親告訴我父親在前一個月還給家中省回來十斤糧食,想想看父親每天要工作還要值夜班,一個月只吃16斤糧食,這能撐得住嗎?結果父親身體熬垮了,整整在家躺了半個月未上班,從此父親的身體便開始消瘦,體力不支且浮腫,有時連自行車也騎不住,直摔跟頭。年邁的人受到這種襲擊怎麼受得了?我的心情難過起來淚水直往外掉,但我忍住了,我怕母親傷心,因為母親感情很脆弱,一點不愉快的事就會在感情上流露出來。
在家中有時出外玩玩,有時在家收聽廣播,父親的這架收音機給我解除不少憂愁和苦悶,市場上什麼東西都是貴的很,食品店的點心、糖果也是貴的驚人,點心一兩糧票要一元甚至更多買一斤;糖果要10-12元才能買一斤,回想兩年前我回武漢的時候糕點糖果比現在便宜的多,那時吃得飽飽的的誰還願買這些東西呢,在那時滿肚油水看到這些甚至會厭膩起來,但今天肚子缺少油水的人們儘管是狠狠心買一塊嘗嘗也是滿足的,在家裡與母親閑聊的時候他老人家經常懷着一種戀戀不捨的情感談論着前幾年的生活。例如在西安的生活,在西安十幾年也沒像在武漢這個地方這麼緊過,錢還不夠一個月的房金,弟弟妹妹餓了跑回來伸手向媽媽要吃的,但是哪有什麼東西可以給他們吃呢?糧食各人有各人的量,除了大米就是大米,根本見不到一粒饅頭渣更不用說饃饃了。母親看到他們這種可憐勁有時會難過的流下眼淚,實要沒有辦法時就只有用一塊苞菜根或一片苞菜葉哄哄他們,他們也非常理解母親的處境似的,心滿意足的又跑去玩了。
是啊,今年的武漢比我兩年前第一次來時的情景簡直變化太多了,最為明顯的就是生活水平降低了很多,在供應上控制得非常嚴格,買什麼東西都得憑證,家裡光各式各樣的購物證就有三四個,而且每次買東西都得憑戶口,恐怕作假冒買。再如進餐館得要進餐證,沒有進餐證有再多的糧票也白搭一支臘,就是有了進餐證到了餐館里每次也只給供應四兩最多六兩,我還是破天荒的看到這種奇聞,在濟南那邊沒有什麼進餐證,只要有糧票便可以吃飯,武漢地區的這種變化讓外地的人談起來都感到驚訝,甚至不相信這是事實,但是客觀存在誰還能憑空捏造呢?當然這種困難是暫時的現象,只要堅決的依靠黨的領導發憤圖強這種困難局勢很快會扭轉的,況且在全國來講各地都是差不多的。
應該正視現實,兩年來因為自然災害造成農業欠收,形成了某種程度的緊張,以至於糧食、日用品等受到某種程度的限制,但是這僅是全國一片大好形勢中的一點困難,如果就此否認了其他方面的成就那是極端錯誤的,是極片面的。首先人人皆知的工業生產無論鋼、鐵、煤等都超額完成了國家計劃,工業的持續發展形勢以及轟轟烈烈的建設成就在我的假期生活中目睹的最為真切,因為我有幸進入武鋼企業內部參觀了一下。記得這是一個好的天氣,風和日暖、晴空萬里,中午我和二弟三弟四弟等一同乘車去武鋼參觀,這是在武鋼工作的父親特意安排的一項有意義的活動。我們來到父親工作的車間時,不巧,父親正在開會,等父親開完會出來了,見到我們直埋怨我們來晚了,因為現在已是下午2時多,而我們還必須在5時以前來到車站搭乘武鋼的通勤車返回蔣家口去,所以參觀一開始就有了不能詳細看的因素。不過總歸不能白來一趟,父親領着我們幾年人首先來到煉鐵爐前,只見這現代化的巨型高爐結構複雜,高入雲霄,構件的繁多和自動化的程度簡直叫我們看花了眼。那麼粗的通風管道架在空中,巨型鼓風機鼓風的巨響如同雷鳴一般,壓倒了其它一切的音響。這裡有三座自動化的巨型高爐,其中有一座即三號爐正在施工,其他二座也在進行設備維修,準備迎接生產的到來,可惜的是因進行維修不能看到生產的情景,父親說出鐵時的場面才熱鬧呢。但是就此一睹也使我們感到極大的滿足且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在這裡我們不但看到了高爐的外貌,而且看到了縱橫在它身邊的鐵路和各種設備,如煉鐵時裝鐵水的鐵罐車箱和載運鐵渣的車廂等,他們都是自動候翻的,看上去雖然高爐是這樣龐大,高達70餘米,結構又這樣複雜,然而他們的生產過程卻又是那樣的有條不紊,各種程序銜接是那樣自然,那麼妥當,真讓人感到這高度的科學性,是多麼的了不起。從高爐往東走我們穿越廠內的鐵路來到一座平房前,只見一條鐵路從這座平房內穿過,這時恰巧有一列車正在往裡一節節的推進,經父親介紹說這是自動的卸煤機,它能把整個的車廂卡住傾翻120度,整整一車廂的煤就可以毫不費勁的卸下來,在它的下面有傳帶運輸器,通過它把卸下來的煤接走到不遠的煤焦爐旁,一切都是自動化的,只要一按操縱電紐,30-50噸的重的一車廂煤不到5分鐘就全部卸的一乾二淨,速度之快真是驚人。因為時間不允許在這裡久呆,只看了一次操作我們便離開了。這裡再往右穿過幾條鐵道之後就到了息焦塔,這裡也全是自動化的,滿載通紅焦炭的車廂被送入到塔下,只要當車廂到達一定位置壓開了水面的開門,塔頂上的水便會立刻傾倒在紅紅的焦炭上面,頓時白煙騰起,水汽衝天,瞬時這水汽又會變成雨滴掉落下來,真如人工造雨一般,當然比人工造雨可精彩的多。當水塔放完水之後,炭車被運出來,將焦炭傾卸在皮帶運輸機上,跟隨着皮帶運輸機焦炭被送到遠方塔旁的卸炭機上,然後又自動的裝上載運焦炭的車廂,而這時水塔因車廂離開水又會自動的被縮到塔頂,息焦塔的水就這樣自動的循環着。一切仍然是那樣的有條不紊、高度自動化,在它們的旁邊很少見到人甚至根本就不用人來管(例如息焦塔),在這裡我們飽嘗“人造雨”的壯觀之後又來到了煉焦爐的旁邊,這時焦爐正在生產,父親說它每五分鐘就出一爐,而這一爐又恰恰裝滿一車廂(有15-20噸),果然不假,我們在跟前只站了有10幾分鐘的樣子便接連出了兩爐焦,只見工人們操縱電動機車往返在爐旁,一會一爐焦被推擠了出來,自動的便倒在下邊的裝焦車廂里,當剛剛卸完焦炭后馬上一爐新煤又裝好了,速度之快實在少見。因為還有很多地方要看而時間又不充足了,所以匆匆的離開這裡又到了鍊鋼車間的平爐前看看,計六座小型轉爐和軋鋼車間,以及好多附屬設備,我們都來詳細看,而看得較詳細的還要算是高爐和煉焦爐了,就是僅僅幾個廠房和設備卻佔用了我們2個多小時,這裡真是比北京動物園裡的大象老虎還有看頭,但遺憾的是時間不夠用了,誰叫我們來得這樣晚呢。但是這樣匆匆一觀即對這龐大的聯合企業產生了愛戴並留下深刻的印象,覺得在這樣大的企業里當一個工人該有多幸福呀。尤其是當一個煉鐵鍊鋼工人。從初步的草草一觀就足見這種龐大企業流水線安排的是多麼恰當合理,有着高度的科學性、技術性,有幸參觀了這著名的武鋼企業,可以說是此假期中最大的收穫,這一天是1961年2月21日。
2月26日是星期天,父親可以休息了,所以很早父親就安排着這一天要到漢口玩玩,我們弟妹四人及父親搭乘一艘船去漢口了,到漢口之後我們首先到中山公園,隨後又看了位於解放大道的友好宮,解放大道是漢口最好的一條馬路,無軌電車和公共汽車暢通無阻,直達四方,隨後我們又轉回到中山大道。中山大道是漢口最繁華的一條街,我們到設在這裡的工藝品陳列館看了看,遺憾的是我們未能進入到大眾樂園去看看,因為我們沒有門票(即戲票或電影票),而劇院影院都設在裡邊有的甚至在高達三層的樓上,真是別具風味的娛樂場所。節日里街道上車水馬龍,人們熙熙攘攘非常熱鬧,可惜我們受到餓肚的困擾(帶得飯少而又不能多帶),沒走多時就感到疲乏的很了,後來索性不再游轉了,再熱鬧的景象也引不起我們的興趣了。時間也不早了,這樣我們一個個拖着疲乏的身軀和咕咕叫的肚子取道返回四官殿碼頭乘船回蔣家口。這一次到漢口遊玩本來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按理說應該好好玩它一番、逛它一趟,然而客觀條件限制了我們,我們沒有氣力了,到後來甚至連說話的勁都沒了,誰還有心思再玩呢。有錢買不到東西,瞪着眼干著急,在兩年前的今天不要說走了這幾個地方就是再多的地方我們也有氣力,也有興趣去遊逛的,因為那時一切還不受什麼限制,吃飽喝足身強力壯的很呢。
進入3月份之後,天氣變得很壞,接連的陰雨不見晴天,所以出外的可能沒有了,不然很可能再次去長江大橋一遊了。這樣不能出屋,收聽廣播成了唯一的活動項目,另外就是閱讀小說,在短短的幾天中我看完了馮德英著的長篇小說《迎春花》,這部小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另文記載着我對這部小說的讀後感。
假期中的活動很少,我很少出去,有時只是到俱樂部去打打乒乓球,到閱覽室讀讀書報或者到自家開墾的小菜地看看,短短十幾天的家中生活給我思想造成了一個負擔,這時我才真正體會到家中生活的艱苦,七口人全靠父親負擔是多重呀!所以在思想上真正有了如何替父親承擔一部分生活擔子的念頭,這樣一來經常的感到苦悶,心緒煩亂甚至有時會表現出來,可以說這也是我思想中的一個特殊的變化吧。在過去自己在外邊實在沒有想到這些,而這次回家事實教訓了我,叫我非為家中生活承擔一部分負擔不可,因為父母養我這麼大也該是養活父母的時候了,況且父母又是年邁之人,而父親還在進行着繁忙的工作,我要有能力,父親早應該養老啦。對我的過去我感到痛心,我決心改變過去的一人在外不管家事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