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其實不大敢用這句詩,因為時令已是初秋。亦不敢說這初秋的雨是否是好雨,只是微微地感覺到每次夜雨之後的清晨起來空氣中都充斥着淡淡的涼意。返回屋子,添件衣服,外出,遠行……
曾在好幾個同學的空間上看到不約而同地感嘆:“一陣秋雨一陣涼。”也曾在某個同學的空間上評論道:“依稀記得達夫的散文中也相似的句子---一陣秋雨一陣涼,地道的北京人總是把這句話說成“一層秋雨一層涼”。作者接着評論到:“平平仄仄起來,這錯念的歧韻倒來的正好……”其實那句話就是郁達夫《故都的秋》中原原本本的句子,為了讓那位朋友不覺得冒昧,我卻冒昧地加上了“依稀”二字。或許是喜歡那篇散文的緣故,自己也更青睞“一層秋雨一層涼”的說法。其實,自己也曾“平平仄仄”過,同樣覺得那“錯念的歧韻”實在來的妙!
一個人彳亍在清晨的泥土路上,昨夜的秋雨使得路面並不好走,褲腳上滿是泥巴,走起來一腳深,一腳淺的。然而,雨後的清晨終究不令人討厭:起霧了!霧氣氤氳在溝壑間,蔓延在半山腰,亦嬉戲在小樹林之上。走着走着,連我自己也溶進這霧氣之中了。呼吸着略帶泥土香味的涼氣,突然覺得異常親切,異常留戀,以致有種落淚的衝動。是啊,離家的日子又不足一周了,什麼時間又能再回來親近到這片故土呢?這次回來,爺爺奶奶明顯地蒼老了許多。但為了這個家,他們還得繼續無休止地操勞下去。真的好怕某天當自己再次返回時,打開熟悉的家門,而裡面卻已少了他們熟悉的聲音,和藹的面龐。我不知道彼時的我會怎麼去面對那樣的場景:當從遠方歸來的我打開緊鎖的房門,只聽到房門吱吱喳喳,扣人心弦的巨大回聲在空闊地房間里縈繞而空無一人,當我在冷清的房間里千百次地尋覓而再也沒有我要的身影,當房間里只有我絕望地呼聲而聽不到應答時,我該怎麼去面對?怎麼去面對?曾千百次地這樣想過然後又千百次地因為害怕而打斷自己的想法。我知道,彼時的我肯定會哭,很傷心地哭,很絕望地哭,我愛他們,深愛着他們。清楚地知道那天終會來臨,只祈求老天,讓那天來的遠一些,遠一些,再遠一些。每每因那句“子欲養而親不在”內心隱隱作痛!這個秋天,你們要好好的。
其實這景色本該很好看的,只是少了陽光的加盟而顯得很是黯淡。其實早上出門時心情蠻不錯的,因為少了陽光,心上多了些許悵惘。心情總是如此容易地被天氣控制着。這樣的天氣,若是有了太陽,相信景色應該相當不錯的:白色的霧氣在陽光的照耀下一定會是那種朦朧中含着透明的白。經過大山時,大山會有一條潔白的婚紗,或是純棉的圍巾。經過草地時,草地便是天河邊的牧場,草地上悠閑的牛羊騾馬都宛然來自神話了。。。直到最後,那霧氣被陽光給蒸發,世界再次變得清明。陽光啊,快出來,我開始怕了!
或許是想的太過出神,一直忘記了自己在行路;或許想的太過鄭重,臉上的表情一直在凝固;或許想的太過虛無,連時間也跟着飄渺起來了。等再次回過神時已過了一個村莊,在目的地所在的另一個村莊又同這晨霧相會了。呵,誰家的主婦也如此多情,沉醉於這晨霧,不然怎麼嗅到了霧氣中飄來的淡淡食物燒糊的焦味兒呢?或許被自己這突然冒出的戲謔想法給感染了,心情一下子放鬆了好多。( : )
到了,目的地到了。由於夜雨初歇的涼意,半小時的跋涉並沒能讓身體熱起來。跺跺腳,踏進一天的忙碌。
只有一個淺淺的願望,期待這一層秋雨之後更是一個天高氣爽的“好”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