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羨慕清華精神,只恨無緣一游。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因參加《小說選刊》全國第二屆筆會去京,二十七日中午閉會,便帶着無限的敬意,來到清華大學,雖時間倉促,也算一嘗夙願。
東大門校牌大理石鐫就,高約米許,寬約4米,其上“清華大學”系毛主席親筆,矯健瀟洒。其後大門柵欄式,有車輛穿梭。校園街道寬廣縱橫,或高樓連山,或湖山環繞,草坪遼闊,松竹繁茂,有喜鵲烏鴉之屬戲於林中,河流小橋輝映,亭台軒榭、花樓秀閣偎依着摩天大樓。
大禮堂古城堡結構,上覆圓頂,四周各堆砌了一塊巨大的三角頂楣,十字形的坡頂與最高處的銅面穹頂相輝映。門柱兩丈多高的漢白玉四根,愛奧尼式,三個圓拱形門洞,浮雕富麗精緻。
近春園裡,兩湖一河圍繞着秀松簇擁的寶島,十里荷花搖曳着日光雲影,玉橋橫卧于田田蓮葉之內,芳樹陶醉在海市蜃樓旁邊。“水木清華”直欄橫檻白玉雕就,樓邊湖色豈畫筆點成?望斷通過曲水,自清先生猶在,卻不見當初的夜晚。
學堂大樓德國風格,青磚紅瓦,坡頂陡起,雍容華貴,富麗堂皇。四大導師曾下榻於此,講授國學研究的最高水平。紫荊園餐廳,廣廈連雲,可容萬人就餐,哺育着天下學子。體育館若古堡屹立,直對着長空流雲,承載着國民健康。
而6000多畝的校園,亭台處處,樓閣隱隱,玉樹婆娑,垂柳依依,芳草萋萋,蟬吟幽悠,鳥鳴啾啾,既有北方園林的恢宏氣度,又有江南山水的婉約麗秀,學府與園林如此珠聯璧合。
漫步期間,除了微風拂枊,鳥叫蟲鳴,聽不到更多的聲音,與一牆之外的市井喧囂彷彿隔着兩個世界。走過綠草坪,你能深切感到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從園廳到工字廳,從門到二校門,無不滲透着濃厚的西洋氣息。
風格秉真務實,慎密嚴謹,不事浮華。日晷上“行勝於言”幾顆大字,就是精妙的闡釋。諾大的清華園裡,除了早晚潮湧一樣的自行車,沒有人聲鼎沸,也沒有書聲朗朗,甚至看不到幾個人影。
然而校風自強不息,如王國維、朱志清等大師們,於屈辱中抗爭,從廢坻上奮起,不受嗟來之食,不喪華夏之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哺育了萬千赤子。
遊覽之餘,使人深深感到清華文化底蘊的厚重,其實在人而不在物,如果說北大的恢宏在於嚴復、蔡元培、胡適的話,清華的光明就在於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當然物質條件也至關重要,然而精美建築到處都有,然而學濟天下的大師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