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經典散文>客鄉側記

客鄉側記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客鄉側記

  秋高氣爽、天朗氣清,麗日東升,風輕雲淡,碧空萬里,進入客鄉茂林山域,曲折迂迴的林蔭山道,車疏人虛,汽車在蜿蜒叢林,如游蛇般穿梭。

  國寶朱老總,業界女強人,雖為女兒身,難蔗三粗體。國臉顯霸氣,度步有方形,為人常懷感恩心,營銷練達夠執着。帶着果樹專家,著名教授黃東來,前往廣東梅州作蜜柚種植施肥管理技術的傳教授課指導,高大魁梧的黃老師,雖古稀之年卻容光煥發,氣質高雅,宛若花甲年華;授課解業,條理清晰,通俗易懂,果農讚不絕口。

  我們的首站是百侯鎮,百侯舊稱“白堠”,民國以後改為百侯,取“多出人才”之意;是“華僑之鄉”,全鎮海外鄉親有3萬多人;是“幹部之鄉”,百侯人才遍布全國及世界各地;百侯鎮民風淳樸、風景優美,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鎮。古往以來,文風鼎盛,人才輩出,“詩書世家”、“一腹三翰院、一同懷四魁”的典故流傳九州。有“侯山十二景”、“馬寺晨鐘”、“古榕陰下”、“西岩朝翠”、“東廓晚霞”等景點,素有“文化之鄉”。

  當晚我們下榻大埔縣城,吃完晚飯我們沿溪堤路徒步走五公里到西湖公園,參觀大埔蜜柚節布置場景,卻意外巧遇大埔縣委書記晚間巡查蜜柚節布景;朱總自然少不了和書記熱切交流。

  第二天我們的目標是蕉嶺縣,雖秋風徐徐,卻熱氣不減,行駛在綠樹成蔭的山路上,聽聞蟬鳴鳥叫,深呼允吸天然氧吧般的清新空氣。走進三江交匯的三河壩,遠遠就望見了氣勢如虹的朱德紀念大橋;大橋上行人如織,車水馬龍。與朱德紀念大橋遙相呼應的是矗立在江畔的三河壩烈士紀念碑,紀念碑無聲訴說著發生在84年前那一場激烈的三河壩戰役。讓我感慨萬千,三河壩戰役是八一南昌起義后,朱德元帥獨立指揮的第一場戰役,雖然這場戰役失利,但朱德元帥審時度勢,主動撤退,為後來組建紅四軍保存了力量。梅州大埔因在三河鎮留下了開國功勛朱德元帥的足跡和戰鬥事迹,被認定為廣東首個中央蘇區縣。

  匆匆從蕉嶺辦完事,經梅州又返回大埔下榻。

  第三天,此次行程的最後一站鬆口鎮,有千年歷史的鬆口古鎮,是客家先民南遷的始居地之一,經千百年孕育,保存着豐富的客家人文資源。昔日粵東商貿重鎮有着“自古不認州”的盛名,它是明末以後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也是孫中山發動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其客家山歌更馳名中外,文物古迹天然風景比比皆是。現在這個嶺南古鎮正在新城鎮規劃建設的推進中重鑄輝煌。梅州千年古鎮鬆口是客家先民由閩遷粵的始居地之一。

  鬆口有句震懾人的話:“自古鬆口不認(嘉應)州”。彈丸小鎮,竟然如此厲害?鬆口地處閩粵贛三省交匯處,水陸方便,歷史上便是商貿重鎮。查閱鬆口各姓族譜,唐代便有漢人陸續遷入鬆口,宋末元初,來自福建的漢人大量遷入。由於百姓雜居,鬆口居民姓氏超過120個,為全國罕見。明末清初后,鬆口人口爆滿又紛紛遷移外地謀生。

  古火船碼頭歷百年滄桑,穿過明清時期的世德新街,我們來到鬆口古火船碼頭。友人小五介紹說,這裡依然是百年前的舊貌。江西、福建及蕉嶺、平遠一帶人出南洋均從鬆口火船碼頭搭乘電輪,由汕頭港轉乘大輪奔南洋謀生。這裡成了歷史上華僑飄洋過海生離死別的第一站。正攜妻子在此留影的印尼華僑黃定波感嘆說,碼頭是他回國尋祖的重要地點,看看祖輩背井離鄉的起點,才解心中情結。

  學者譚元亨稱,鬆口之所以不認州,更重要是鬆口人對海外通郵、通航、通商均不用經過嘉應州城,海外信件的信封上只要寫明“中國汕頭鬆口轉某村某人”,便經汕頭港直轉鬆口,可見當時的鬆口之繁華。

  在鬆口講課前,我們走馬觀花似的遊覽了葉帥故居,葉劍英故居在梅州市雁洋鎮虎形村。不少到過葉帥故居的客人都驚嘆地說:雁洋是塊“藏龍卧虎”寶地。不錯,你站在雁洋最高的五指峰上往下看,便可望見兩條白練般的長河環抱着一座橢圓的個山,而山形似一伏卧體憩的巨虎,而這“巨虎”就是虎形村。故居是泥磚砌築的農舍,屬粵東地區客家圍屋。坐東朝西偏南。整座圍屋共有15間房屋,進故居左側后角邊兩間是葉劍英少年時的卧房。院內整潔清靜,遠處青山含黛,四野田園青翠,卧石聽濤滿山松色,開門看雨一片蕉聲,環境優美。1897年4月28日,葉劍英誕生在此,並度過童年。葉劍英元帥紀念館位於故居左側。館前豎立2米高葉劍英戎裝銅像,門樓上鑲嵌楊尚昆題寫的 “葉劍英元帥紀念館”燙金大字。門樓兩邊裝飾浮雕,反映葉劍英革命生涯。

  梅州之行基本圓滿成功,但啟程歸途聽信他人餿主意,異道返回,突遭遇塌方,更有滂沱大雨之兇險,所幸平安抵家,猶驚魂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