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經典散文>七十七歲境界

七十七歲境界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是說聖人孔丘活了73歲,亞聖孟軻活了84歲,我們這些凡人活到這個年份也就該滿足了。可是再過一個月,我就進入了77歲的年齡段,超過了孔聖人,直追孟亞聖。我心裡自有一份驕傲與自豪。

  驕傲的不只是年齡,更重要的是隱藏在年齡背後的那個境界,那個活不到這個年份就無法體會到的境界。這個境界我用一句話來表示,就是:“放眼四周竟然沒有了一個私人怨敵”。

  對這句話,多數人聽了也許會感到驚奇:你活了70多歲,難道就沒有一個憋過氣、斗過架的怨憤之人?或者他們都一個個自行消失了?抑或是你心如死灰,是非之感如同臨床死亡之人的心電圖,成了一條直線?

  非也!

  我從小生活在祖國這塊土地上,經歷過以階級鬥爭為綱和改革開放兩個歷史時期。歷史的煙雲仍在,從這些煙雲中走過來的人大多數仍在,那些曾經像“烏雞眼”一樣爭鬥的場面也仍在。歷史沒變,人也沒變,是我的觀念變了。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已經走出了矛盾的漩渦,高居於激流之上,“超凡脫俗”了;過去的所謂“怨敵”,隨着歲月的流逝皆已釋然。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已像蘇東坡說的:“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了。“超凡脫俗”只不過是一個比喻,就是說,到了我這個年齡,那種攀高折桂、追名逐利,與人爭強鬥狠的時代應該成為過去了。

  剛剛退休時,我還曾自覺餘熱未盡,還有諸多“心有不甘”,還曾受聘於某單位,希冀再展“雄風”。可是到70歲時,已自覺心力衰退,力不從心,不得不從競技場上退了下來。心情又忐忑了四五年,終於平靜下來,開始進入對名利無所欲無所求的狀態。最近讀元朝戲劇家馬致遠的散曲《秋思》,領悟頗深,其中有一句是:“名利竭,是非絕,紅塵不向門前惹。”是呀,一個人擺脫了名韁利鎖,就真正自由了,哪還有私人的怨敵呢!

  這時,我再看周圍的世界,一切都是那樣自然和美好。我過去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見更歡,或談禪論道,或攜手同游,竟日不厭;過去曾有過過節的同志,相逢一笑,芥蒂盡除,曾經的鬥智斗勇倒成了有意義的回憶。記得當年,我曾為一個正縣和副縣級待遇問題,與兩位同事鬧得不可開交,傷了和氣,心懷怨懟。現在見面說起此事,彼此都覺悔愧。正縣如何?副縣又如何?我們都哈哈一笑,共同說了一聲:“幼稚!”

  孔聖人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真是太經典了!77 歲的我,對此體會尤深。從心所欲,就是真正的自由,就是毛主席說的達到了“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此時,我們看問題就可以擺脫“小我”的名利觀,更客觀地去觀察人、觀察社會了。張三提拔了,我只會說按條件該提或不該提,不會再說“為什麼不提拔我”;某某機構被撤併了,我會說按需要該撤或不該撤,不會說“謝天謝地,幸好我這個機構沒有撤”。看見別人提資升職,我只會叫好不會眼紅,因為我早已退休;看到別人評為勞模,我不會去爭,因為我已經離開了那個舞台。從此,嫉妒之心遠遠離我而去,套用古歌謠《擊壤歌》的話說:“我自頤養天年,只願社會公平,名利於我何有哉!”

  沒有私人怨敵,又有了真正的自由,自然人就高興了。人們常說“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壽,高壽不如高興”,其實高壽和高興密不可分。高興的人才能高壽,而一個憂懼鬱結於心,日夜愁苦的人,就很難長壽。先輩早有人說:“七十七,八十八,耳不聾,眼不花”。 我想,這些長壽之人應該就是具有77歲境界的人,他們必能超然物外,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自然就活得更長一些,不但會超過亞聖孟軻,或許會直達百歲以上也未可知。

  順便再說一句,我這裡說的77歲境界,只講個人的“小我”,非關國家民族的“大我”。對於事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家國情懷,則另當別論。

  (2014.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