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的菊花
山東濟寧/孫守名
(一)
掠過滾滾煙塵,一腳踏進朝思暮想的東晉。遠處,群山連綿起伏,層巒聳翠;山水相接處,八九間草屋坐落在幽深靜謐的綠草叢林間。一望無際的田園擁圍着這些簡而幽、陋而雅的房舍,像平靜的大海上飄着幾葉風帆。近看,房前屋后榆柳桃李間雜,濃郁的香氣隨風四散,或濃或淡,或疾或徐,幽幽遠遠。門東百餘步,是一處菊園所在。秋風起處繁花落盡,少了番濃艷之餘,又見叢菊迎霜傲立,滿眼金黃自是一種別樣的風流。但見叢菊搖黃吐蕊,黃白間雜,蜂蝶戲舞,淡香馥郁,令人心曠神怡。
這裡曾經留下過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無數的足跡,而今,那座讓人留戀忘返的陶公祠寂寞地立於那被稱為“菊江”的長江邊,經日月,暴霜露,見證着菊園的盛衰,體悟着自然的滄海桑田,感受着世人的景仰和懷悼。十月的菊黃里,叢叢金菊註定要承載着太多的傷感。眼望滾滾而逝的菊江水,滿目深秋蕭條,霜寒菊艷中,哪兒去找尋陶淵明單薄的身影……
百年東晉,君王歷十一次更替,“你方唱罷我登場”。這些養尊處優的帝王少有胸懷大志者,大多承繼基業,隨波逐流,少者三兩載,多者二十餘年。治國乏術,事端迭起,戰爭頻仍,民生凋敝,國不泰民不安。這裡,不得不提一提那個臭名昭著的孝武帝,因為陶淵明就在他的手下為官。此人剛愎自用,嗜酒如命,整日沉湎酒色不能自拔;又特別信佛,與他交往者儘是三姑六婆,尼姑巫士。正因如此,大權旁落在另一位酒徒琅琊王司馬道子的手中,兩人志同道合,別無他事,一睜眼就開懷狂飲,酣暢淋漓處,自會酩酊大醉,然後頤指氣使,發號施令,一時間朝廷上下烏煙瘴氣,只搞得民怨沸騰。最終,這位酒仙皇帝醉酒發瘋,痛罵愛妃張貴人,被用被子捂死在龍床上,做了個不折不扣的“仙帝”。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對陶淵明來說,是悲,還是喜?
今天看來,我們對那個荒漠的時代了解的實在太少,對生活在風煙迷濛中的陶淵明了解得更是少之又少。他從彭澤令任上封印辭官,凄然寫一篇《歸去來兮辭》,瀟洒地駕舟歸隱田園,這隻能是我們詩意的想象。那個倒霉的督郵做夢也不會想到鬼使神差會遇上這麼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以致遭萬世唾棄。事實上,督郵實在有些冤枉,即使沒有他,歷經風塵、內心憂思幽憤的陶淵明遲早也會辭官歸隱,去尋找一處心靈的棲息地的。他清醒地認識到,官場的爾虞我詐救贖不了自己如飄蓬似的靈魂,那顆悲苦無依的心,註定要在某一天飛落於碧水藍天,飄逸于山水田園,走向山川大地,走向那叢菊蕊飄香的美麗所在。那個浮躁喧囂的東晉朝廷,那個鬥富的侈糜之風,隨着陣陣菊香統統被滌盪得乾乾淨淨。
(二)
九歲喪父,與母妹相依為命,有誰能體會到幼小的陶淵明內心徹骨的寒意?說實話,陶淵明也曾經有一個顯宦之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元勛,屢建奇功,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為荊、江三州刺史;祖父陶茂,父親陶逸均官至太守,就連外祖父也是東晉名士,家學淵源頗深,母親出身名門,溫柔嫻靜。按說,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陶淵明理應仕途坦蕩,一帆風順。然而,命途多舛的他偏要在亂世遭受生命的磨難。
父親見背,陶淵明與母妹無奈而又凄涼地回到外祖父家,開始了他的童年追夢生活。外祖父孟嘉是東晉的大才子,與他酬唱往來者全是風流倜儻的名流世家。家裡院落頗深,最後一進三間通堂大屋裡擺放着些曠世奇書。這對年少的陶淵明來說充滿了神奇和嚮往。他躲開外人,沿着那條幽深的小徑,愉快地跑去,然後偷偷地坐在那間從窗外射進陽光的書房讀書,那些對他類似天書的古籍從那的手上一本又一本飄然而過,那些優美高雅純粹無比的文字靜靜地流淌在他的心田上。《論語》《孟子》在一個淅瀝的雨後讀完了,《老子》《莊子》在一個夕陽西下的日子讀完了,一部部經史子集慢慢融入了他的血液中。每當吃飯時,心疼兒子的母親總是牽着陶淵明的小手從小徑幽然而過,那片醉人的天地間忽然就飄逸出淡淡的菊香。
終於有一天,外祖父驚異地發現,站在自己面前的,不再是年少無知的外孫,而是一個學識淵博的東晉才子。他開始不斷地向來訪的朋友介紹陶淵明,那些曾經口若懸河、縱談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博學家們在陶淵明面前忽然變得口笨舌拙。這個青年人,哪兒來的這麼大的才學?他們互相探問,陶淵明只是笑笑,然後轉身離去。
而此時,“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兩種大相徑庭的情趣已深深紮根於陶淵明的內心深處。壯志報國的陶淵明凌空出世,然而,在遠遠的山巒間,一叢經秋的菊花正在次第開放……
(三)
東晉一代,上不逮先秦,下不及唐宋,門閥制度森嚴,侈糜之風盛行。與政治混亂相應的是文化的衰落,舉目四顧,百年歷史中除了陶淵明、王羲之、謝靈運之外,矚目於史冊者寥若晨星。春秋戰國的硝煙瀰漫中,一顆顆璀璨的明星閃耀在華夏的上空,諸子百家相繼擁入文化的大潮,爭當勇立濤頭的弄潮兒。他們從不同的視角觀照自然社會,提出濟世經邦的箴言睿語,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樂章。科舉試度的盛行,讓唐宋催生了一批批文學才子,他們憑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唐詩宋詞的江河中劃出道道漣漪。然而,在東晉這個昏黃的朝代中,那些我們熟知的名字因其鳳毛麟角而顯得更加耀眼,雖然他們就像一顆流星划空寂靜的夜空……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二十九年的陶淵明背上行囊去江州做那個小小的祭酒。這個祭酒來之不易,但確是憑着自己曠世才華和卓絕的文學才能而得。此時的陶淵明感到前途光芒萬丈,他的腳步輕鬆而又愉快。江州的太空是蔚藍的,山川景緻也是那麼賞心悅目。可是,他的這種興奮心情並未持續太久,很快就遭到沉重打擊。當時門閥制度嚴格,士族為官盛行,而陶淵明由於父親早故,淪為庶族。江州的上官下吏開始對他進行冷嘲熱諷,誹謗挖苦讓他痛苦不堪而又無可奈何。他想念自己的溫暖的小家,想念把自己養大成人的母親。也許在那裡,他可以找到溫暖和靈魂的慰藉。一個殘燭將盡、淅淅瀝瀝的苦雨飄落的深夜,他給母親寫了一封長長的書信,把內心的悲苦痛痛快快地傾訴了一番。他告訴母親,他想回家,離開這個讓自己倍感羞辱的官場。十多天後,母親回信。那封讓他永世難以忘懷的信中,母親含淚召他迴轉。翌日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他就是辭官。一身輕鬆的他懷着驚喜的心情邁着焦急的步伐奔向溫暖的故鄉,淚水時時漾在眼中,流在心裡,是驚喜,是悵然,還是……
沒多久,州里重新召他為主簿,剛剛獲得自由哪裡還有心思重回樊籠,他乾脆婉言謝絕。生活像水,時刻不停地流淌。妻子的溫柔賢惠,幼兒的調皮愚頑,讓他感到溫馨幸福。不過,隨着孩子的增多,生活也愈來愈顯得拮据。他需要去為生活奔波,唯一的路途還是離家為官。七年後,他遠涉荊州,投奔桓玄門下。不久,他發現誤入虎口,狡詐陰險的桓玄正依靠長江天險窺伺東晉的政權。他頓感擔驚害怕,考慮着如何離開這個是非之地。正當此時,母親病逝的消息傳來,陶淵明下子跌倒在地,醒后他哭得天昏地暗,多次暈厥。早知如此,縱有高官厚祿,他那裡會離開生他養他的母親?悲痛欲絕的他拖着疲憊的身子,乘舟返回老家奔喪。
明年,桓玄謀逆篡權,隨之劉裕率兵討伐。重孝中的陶淵明以家國利益為重,在一個深夜,離別妻兒喬裝打扮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消息告之劉裕。四十餘歲能做此一件驚天動地的壯舉,他感到非常欣慰。劉裕看重他的才華與勇氣,將其留在幕府,這讓陶淵明感到有了大展抱負的機會。然後,功成名就,劉裕開始剪除異己,那些戰功赫赫的名將早不慮夕,轉眼間成了陰朝厲鬼。陶淵明再度陷入絕望的境地,他終於在無奈和不安中,悄然離開了建康。
(四)
官場是什麼?對陶淵明來說,就是不折不扣的苦痛!東晉時代註定不能成就陶淵明,陶淵明也註定會與這個時代決裂。只是,生活是一團亂而無緒的苧麻,越想理出個條理,越是粉絲錯雜凌亂。拮据的生活,困窘的手頭,讓陶淵明感到尷尬而苦悶。在家呆了一些時候后,高鄰四舍勸他再入官場,去掙些官俸養家糊口。越想逃出苦海,越非要在這個塵網中絕望的掙扎。誰能告知,這樣的痛苦怎能承受?
經叔父陶逵的大力舉薦,公元405年秋天,陶淵明做了彭澤縣令。在彭澤,陶淵明別無他求,只想盡心儘力地做好份內的事。他夙興夜寐,處理公務,全縣上下大大小小的事務井井有條。餘下的時間,他開始讀書,讀書是他的生命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忘不了在外祖父家讀書的那些日子,在書中,他找到了心靈的安慰,找到了靈魂的歸所。
一個小小的督郵就在那麼個不起眼的日子來了。“束帶相迎”是個不成文的慣例,但在陶淵明心中,積久的對官場的憤怒和痛恨也就在那天爆發。一個朝代的政治永遠告別了陶淵明,陶淵明也永遠告別的官場生涯。
八十一天的彭澤生活,讓陶淵明再次嘗到了官場的甘苦。他沿着自己走來的路又重新走回去。東晉的田園,在這個午後顯得靜謐而美好,山水清幽,天空碧藍,萬物生機勃勃。陶淵明如籠中的鳥兒,一下子就沖入了自由的天地。此時,僮僕歡迎,稚子侯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菊江永世流淌,哪裡還有陶淵明的蹤影?沿着蜿蜒的雜草叢生的小徑,走到那片散發著淡淡幽香的菊園,採擷一瓣菊蕊,幽幽然抬起頭來,那是一帶朦朦朧朧的南山……
(聯繫:xxs964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