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窗外又響起連綿不斷的鞭炮聲,春天,就嗶嗶啪啪、熱熱鬧鬧地來了。
每一年立春,人們都要以燃放鞭炮的方式,迎接春天的到來。本地人把這種儀式稱為"接春”。春天像一位尊貴的客人,而鞭炮顯示着熱情,喜慶,祥和。尤其是上了點年紀的老人,每一年立春,都要算好時辰,即使是半夜,也要爬起來放一串炮竹,以示自己的對春的喜愛,以及對"接春納福“習俗的虔誠。
春天是個美好的季節,立春意味着春天的開始,所以各處的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慶祝着春天的到來。
“咬春”,就是人們在立春這一天吃春餅或吃春卷的習俗。春卷,是由麵粉,拌上小蔥,再包韭菜炸成.其色澤金黃,非常香脆可口,我極愛吃.不但是立春要吃,平日里見了大街上的大娘擺個小灘賣春卷,必定要買幾個吃了解饞.
有些地方還保留着"鞭春"或稱"打春"的習俗.到了立春這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一起去鞭打用泥或鐵做成的春牛,以此來迎春祈福.我以為,這是一個極為有趣,又能強身健體的舊俗.試想在立春那天,迎着明媚的春光,全村的大人小孩子歡聚一處,鞭春打牛,口中還念着:"鞭一下一帆風順,鞭兩下子孫滿堂,鞭三下身健如牛,鞭四下四季發財,鞭五下五穀豐登........."想想都熱鬧開心呀.
立春習俗,由來已久 。據說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據文獻記載,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豐收。那麼,為什麼要到東郊去迎春呢?這是因為迎春活動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東方。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比如宋代的《夢粱錄》中就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這就證明,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為官吏之間的互相托拜望。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更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於冬至的規模。
隨着社會的發展,各種傳統的習俗正在慢慢地淡化。比如我們這,立春除了放鞭炮接春外,其他的習俗都已經弱化,甚至消失不見了。習俗在變,可是春天不會變,她依然在每年的公曆二月四號左右如期而至,用“二月春風似剪刀。”翻開春的序曲;用“萬紫千紅總是春”來裝點我們的生活;用“春風化雨”來潤化我的內心;用“一年之計在於春”來鞭策我們用勤勞地雙手,去創造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