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經典散文>結尾

結尾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一篇好的文章,結尾之處往往是點睛之筆。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作家都非常重視文章的結尾。越是精彩的文章,越要有精彩的結尾。如果一篇文章只是開頭或中間部分精彩,但結尾寫得很糟,不能不說是敗筆。

  仔細想想,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一個人,如果前半生活的轟轟烈烈,做了很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但晚年卻改變信仰,或為名,或為利,或變節求榮,或賣身投靠,為自己的人生寫下了頗不光彩的一筆,就像一篇文章寫壞了結尾,難免讓人為之扼腕嘆息,前人稱之為“晚節不保”。

  縱觀中外歷史 ,晚節不保的名人並不罕見,劉永福是清朝著名的抗日英雄, 可他在其人生的歷程中便有過這種污點:1895年4月,中日戰爭中劉永福在台北失陷后率兵防守海口,和台灣反侵略的義軍配合作戰。戰鬥進行得很激烈,多名將領在戰鬥中先後陣亡,劉永福看到形勢對自己不利,恐懼之下,竟生出向日軍乞降的念頭,他在寫給日本人信中說“本幫辦意欲免使百姓死亡受累, 故本幫辦亦願將台讓與貴國”。並告訴日軍,他的部隊都駐在台南城內,“決無我動兵攻擊之行動”。可惜日本人傲慢地拒絕了劉永福提出的條件,要他親自到日本軍中投降。劉永福無奈之下 拋棄了他在台灣的部下,化裝上一艘英國輪船,倉皇逃回廈門。

  研究中國近代史,汪精衛是個絕對難以繞過的人物, 在當代國人心中,汪精衛就是漢奸的代名詞,可早年的汪精衛卻是以一位為國為民的反清志士的面目而出現的,他年少時滿腔熱血,以推翻腐敗滿清為己任,在革命屢屢失敗、同志人心動搖之際,自告奮勇投入第一線,不顧友人的苦苦勸阻,進京行刺攝政王載灃,事敗被捕,在獄中寧死不屈,大義凜然,寫下了“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等動人詩篇。身為革命元勛的他卻在後來國民黨內部的權爭中失意后,背叛民族賣身投敵,成了人人唾罵的大漢奸,把人生這篇文章的尾聲寫了個一團糟,被永遠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與他們相反的是北洋軍閥吳佩孚。提起吳佩孚,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他是一個對抗革命的亂世梟雄,一個殘酷鎮壓過工人運動的罪魁禍首。但鮮為人知的是晚年的吳佩孚卻堅決拒絕日本人的百般威脅利誘,甘守清貧而拒絕落水做漢奸,表現出了一個中國人應有的民族氣節。據說吳佩孚最後死於日本人的暗算,吳佩孚死後國民政府為之舉行國葬,民國名記者陶菊隱譽其為“中國舊軍人的最後一個典型”,國民黨總統蔣介石親自送輓聯哀悼:落日睹孤城,百折不回完壯志;大風思猛士,萬方多難惜斯人。肯定了他晚年的氣節。雖然吳佩孚中年惡行頗多,但他晚年不為名利所動,為自己人生這篇文章寫里一個漂亮的結尾。

  善始不易,善終更難。結合當今國家反腐中頻頻出現的“59歲”現象,不得不說保持晚節對一個人來說至為重要。“59現象”是指領導幹部在即將離退休前夕,認為“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大肆貪污受賄的現象。宋代朱熹曾言“保初節易,保晚節難”。確實,一個人一時一事謹慎並不難,難的是始終保持清正廉潔的作風。歷史上許多人物,包括一些聲名顯赫的帝王將相和農民領袖,之所以功敗垂成,就是因為雖能慎初,卻未能慎終,最終身敗名裂。解放初期的劉青山、張子善則可以說是這方面的的典型。現在,也常有一清廉了大半輩子的領導幹部,在臨近退休之際違法違紀,致使一生清名毀於一旦。十八大以來落馬的“大老虎”中,劉鐵男、倪發科、陳安眾、祝作利均是晚節不保的典型。

  行文看結尾,為人重晚節。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該如何寫好自己人生這篇文章的結尾呢?古人說君子有所不為,意思是說作為一個正直的人,有的事是無論怎樣都不能幹的,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答案就在每個人心中。人們有作出選擇的自由,但做選擇之前,須深思熟慮,詢問內心,做正確的事,正確的選擇。保持為人的正直和誠實,越到晚年,越要加強個人素質的修養,放棄陰險狡詐和自以為是,遠離浮躁和太重的功利心,超脫出喧囂和容易心亂情迷的光怪陸離,不取無義之財,不幹損人之事,寫好人生這篇文章的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