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愛情散文>葯香裊裊(原創)

葯香裊裊(原創)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有一個誇張的說法在馬峽一帶流傳:所有的飛機在經過馬峽上空時,都會劇烈的搖晃,是因為駕駛員被濃郁的葯香熏得暈頭轉向了。這確實是誇張了點,但是每年的春秋兩季,馬峽的空氣里就全是葯香的分子這倒一點都不假,那個時候,整個兒馬峽就浸泡在氤氳的葯香之中了。

  馬峽因為藥材名播天下,成為名符其實的藥材之鄉。

  馬峽西部的關山就是一座天然的藥材寶庫。關山,也叫隴山,就是《山海經》稱之為“高山”的六盤山系的南端。其中又被麻庵峽谷分為東西兩支,西為大隴山,東靠華亭境的就是小隴山。關山林緣地區的山民種葯、採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至今已經查明的野生藥材就有208種,在關山裡,你隨便伸手一抓,就是三五樣中草藥。主要有野生藥材有半夏、柴胡、鐵棒錘、丹參、沙參、苦參、靈芝、桃兒七等。由此可以知道,馬峽和藥材結緣的時間已經很是久遠了。早在數百年前,馬峽就是聲名遐邇的藥材產地,尤其以大黃而聞名。具體的說,馬峽的藥材主要產於沿關山一帶的幾個林緣村,以蒼溝、孟台、車廠溝、燕麥河為主產地。這些林緣村社的葯農大多是背井離鄉之人,他們落腳到關山,賴以生存的方式就是種植藥材。關山林緣地帶,屬於高寒陰濕氣候,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是大黃等藥材最理想的生長地。

  在五六十年代,山區葯農主要種植傳統藥材大黃、党參、當歸和川芎,這些藥材雖然產量低,但是由於受當時政策和種植地域的限制,價錢一直偏高,葯農可以靠種藥材維持生活,但是藥材種類單一,產量少。到了七十年代,縣上的有關部門從外地引進了貝母、木香、元胡、板藍根和獨活等新的藥材品種,經過多年的種植試驗,優勝劣汰,只剩下木香和獨活適宜本地種植。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包產到戶之後,川區的一部分農民的觀念開始轉變,打破了單一種糧的傳統,開始嘗試種植獨活等藥材,並且一下子就嘗到了甜頭,很快就形成規模。之後有關部門又不斷引進了白芷、桔梗、黃芪、丹皮等藥材,使得馬峽的藥材種植種類達到了53種之多,馬峽的“藥材之鄉”的美譽由此才真正名符其實。

  我自幼就是在葯香的熏陶中長大的,主要是在大黃、當歸的香味里熏陶長大的。馬峽林緣地帶出產的大黃質量上乘,色澤金黃,不僅馳名全國,還出口國外,其性寒、味苦,經炮製入葯,具有清熱、下利,健胃之功,有“滌盪將軍”之稱。民國11年(公元1922年),國民黨元老於佑仁先生從西安輕裝簡行赴廣州面見孫中山先生時路過華亭關山,看到成片的大黃,葳蕤生輝,遂詠詩一首:“路出華亭縣,大黃葉如扇。日灸或淋雨,皆能覆君面”。於老先生詩中所描述的就是大黃的葉子。大黃屬於多年生植物,藥效以三年生的為最佳。我的家鄉就以種植大黃等傳統藥材為主,山外人稱我們為“大黃老爺”。

  我們種植大黃要經過育苗,移植,收穫,熏烤等過程,尤以收穫、熏烤為辛苦和關鍵。每年的初冬時節就是收穫大黃的時候,而關山的初冬,土地開始封凍,地表皮已經凍了一寸來厚,遇上多雪的一年,還要刨開積雪才能找見大黃。收穫的大黃都是移植之後又生長了兩年的,那傢伙簡直就是一棵七股八柯杈的樹根,那些身體強壯的漢子,舉起六七斤重的?頭,要刨挖數十下才能掏出來一棵大黃,體質羸弱之人看見挖大黃早已退避三舍,只能做一些輔助性的活路。所以說,挖大黃是霸王活,衡量你攢勁不攢勁,只要看你挖幾棵大黃就一目了然了。挖大黃靠的是力氣也靠的是技巧,有經驗的葯農先掏空大黃的下面,最後在上端用力挖幾下,一棵完整的大黃就掏出來了;如果只是靠力氣蠻挖,結果不是只掏出了一個頭,就是把一顆大黃撕裂成幾片了。只掏出頭就丟了下面的鬚根,我們叫水根子的,要少賣錢,因為大黃和水根子都是藥材,只是價錢有區別罷了;而撕裂了大黃頭,損失就更加大了,撕裂的綹綹只能賣水根子的價錢,一斤大黃的價錢是水根子的六七倍呢!

  年輕人挖出來大黃之後,要經過老把式的“片”之後,才成為一個半成品。那些片大黃的老把式,手握一把鋒利的菜刀,左手抓住大黃的頭,右手操刀,只聽得“嚓嚓嚓”一陣脆響,下端的水根子全被片掉,只剩下一顆罐狀的大黃了。被片好的大黃運回去,還要用刀削去表面的粗皮,大的再一劈兩半或者四瓣,最後送到架好的葯棚上,下面用柴火熏烤,一直到干響為止,才能送到藥材收購站換成錢幣。這期間的熏烤尤為重要,在大黃“收油”的時候,負責熏烤大黃的人晝夜守候在葯棚里,絲毫不敢馬虎,因為那時火候的大小非常關鍵,稍有失誤,就會把大黃熏成“糠貨”,三年的辛苦就付之東流了。

  雖然當時我們“大黃老爺”年終決算的時候,拿到手裡的票子要比山外種糧的人拿得多,但是“老爺”們的手和一般人的手截然不同:手掌厚,手指變形,指關節腫大,手上到處是龜裂的傷口,稍微一動就血絲絲的觸目驚心。那些裝在兜里的錢,是真正的血汗錢啊!“屎難吃,錢難掙”這句俗語在我們山裡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因為種植大黃太費勁,隨着藥材種類的增多,人們開始疏遠大黃,青睞那些相對省力的藥材了,獨活就成了人們的首選,因為獨活育苗一年,栽植到大田裡一年就可以收穫了,比大黃少耗時一年,而且省力得多。獨活是七十年代初期引進到馬峽的,開始也是在林緣地帶種植試驗,其產量很不理想,只是適應性很強,沒有被淘汰。到了八十年代之後,農民對土地有了支配權,山外的農民嘗試着種植獨活,結果意外地發現,獨活在川區的畝產量幾乎是山裡的五倍!從此,獨活在馬峽的大地上搖曳生輝,很快形成了規模,緊接着又遍及華亭的上關、西、山寨、策地和河西等鄉鎮,而馬峽則成了獨活種苗主要的繁殖基地和成品藥材的集散地。

  隨着藥材種植種類的增多和面積的增加,出售藥材成了葯農的難腸事,為了解決賣難買難的癥結,一些藥販子應運而生了。剛開始,承攬藥材販賣的是那些膽子比較大的人,我們葯農稱他們為“倒板”,多是些街道里和公路沿線的人,他們和外地客商接洽,坐莊收購藥材,然後倒賣給客商,從中賺取差價。但是這樣的交易難免出現倒板和客商勾結,壓級壓價,有意坑害葯農。為了把馬峽的藥材生意做大做強,當地政府部門出面指導、協調,成立了藥材協會,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葯農的利益,也為宣傳推介馬峽藥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六年前,華亭的大黃、獨活在國家工商總局正式註冊,成為華亭的品牌藥材。接着是馬峽的藥材專業市場開始運轉,不僅僅收購各類藥材,還增加了藥材成品和半成品加工,更進一步拓寬了馬峽藥材的銷售渠道。每年春季,四面八方求購葯苗葯子的人們雲集馬峽,藥材專業市場里人頭攢動,吆喝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到了秋末冬初,馬峽的街道里就有了三五成群的外地客商,他們出入大大小小的藥材收購點諮詢行情,洽談生意。這些藥商主要是來自亳州、文峰以及四川、江蘇一帶的,他們和藥材協會洽談好之後,就由本地藥販集中收購各類藥材,最後由客商驗貨裝車。到了年末,馬峽的大黃、獨活等藥材,就神氣活現的乘着車,去了全國各地,一縷縷葯香隨着車輛也飄散到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當然,最濃郁的葯香還依然在馬峽的上空氤氳升騰,久久不散。

  你若置身馬峽,一定會感慨不已:葯鄉馬峽,名不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