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愛你。”從小到大,從來沒有對媽媽說過這幾個字,不是因為不愛媽媽,是因為不好意思。
記得小時候,一看到媽媽,我會經常不由自主的對她說,“媽媽,我想你”,這種不由自主可能多出自於習慣和“交易”。因為很久沒有見面了,習慣性地想,去外婆家待得膩了,一見到媽媽就會滿目春光地說,“媽媽,我想你了”。或者因為想從媽媽那裡得到好處。媽媽買了包金絲猴糖給我,然後再問我想不想她,為了得到那包金絲猴糖,我會毫不猶豫的說“想”。
隨着我們漸漸長大,很少再像小時候那樣,直接表露出來對媽媽的想念了。從上中學起我也很少說那樣的話了,因為會感覺到害羞,會覺得不好意思。媽媽給我買東西,我會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的,甚至跟她發生爭吵,抱怨她說買的東西不好。當時對於母愛的理解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有時候,當她反覆囑咐同一件事時,我會嫌她啰嗦。當她不滿足我的要求的時候,我會向她大發脾氣,用剛愎自用、反感的語氣,現在想起來,當時真的太懂事了。
開始知道母親節,是在大一的時候。那時,我遠在千里之外上學。所以就會經常見不到她,然後偶爾會想她,可能是因為不習慣她不在我身邊,或者說有些比如洗衣服這樣我以前從來不碰的事,需要我親自去做。那時,在電話里聽爸爸說,媽媽給我打不通電話時,總會淚流滿臉,然後好幾天吃不下飯。我當時聽了,會有些不屑,甚至心存疑問,不至於那樣吧?因為我覺得我已經長大了,根本不會相信媽媽會如此地牽念我。
大二的時候,我開始留意母親節。那時,周圍的同學給他們的媽媽送花,然後再炫耀似的在我面前對他們的媽媽說:“媽媽,我愛你。”我在一邊聽着感到很溫馨,也很感動,更會感到羨慕。晚上,我拿起手機撥通了家裡的電話,本想說聲:“媽媽,我想你”,但因為緊張和害怕,並沒有說出來。
媽媽在電話里問我,“小海,過得還好嗎?”我連聲說:“嗯,嗯,還好。”
我心裡一直掙扎着、矛盾着、緊張着,像是在做一件驚天偉事一般。媽媽彷彿察覺到什麼,她急切地問:“有什麼事嗎?”
“沒事。”我矢口否認,我沒有勇氣的掛斷了電話。
感覺有些平靜之後,我又想到母親節一年也就這麼一次,我又一次撥通了家裡的電話。
媽媽接了電話,着急地問我,“有什麼事還有不能告訴媽媽的嗎?”
“媽媽,我想你。”我吞吞吐吐地說出了,我的心裡頓時覺得輕鬆舒適了。我沒有出聲,在聆聽媽媽的反應,媽媽也沒有說話,我只是從電話里聽出了她的哽咽聲,我的眼角頓時濕潤了。
後來父親去世,我從外地趕回家,看到媽媽坐在炕頭上,看到她的雙眼哭得紅腫。我不由得跪在她面前,然後失聲痛哭。她從炕上趴下來,扶住我的手,她的額頭頭緊挨着我的頭,安慰我道“人活着,都將會去世,你父親只不過是早去了幾年而已,再過幾年我也得走。”她把粗糙得快要裂口的手,放在我的臉上,擦拭我的淚,從那以後,母親成為了我的全部。
再後來,我在外地讀研。當我打不通家裡電話時,我會心急如焚,然後一次又一次地撥,直到接通,聽到媽媽的聲音才能放得下心來。此刻,我才突然明白為什麼媽媽打不通我的電話的時候,總會流淚,總會吃不下飯,她是怕我像父親一樣突然出什麼意外,然後突然離世。現在我和她一樣,都會為彼此牽腸掛肚,都會因為一時聯繫不上彼此而不知所措。
有一天中午,我在食堂吃飯,看到坐在對面的一位阿姨抱一小孩,那阿姨耐心地夾着碗里的菜,喂到孩子的嘴邊。我突然想起了遠方的媽媽,我不顧餐具,急忙跑出食堂,撥通家裡電話,然後用溫和的語氣對媽媽,說,“媽,我想你了”。
“尕海(小時候常這樣稱呼,媽媽很久沒這麼稱呼我了),我也是,你過得好嗎?吃飯了嗎?”她連續地問。
“吃了,剛才在食堂吃了呢!你呢?”我問她。
“我吃了個饅頭。”聽了媽媽的話,我的心裡頓時一陣心酸,眼中的淚水像泉水般涌了出來。
“怎麼不做飯呢!”
“你弟弟上學去了,我也懶得做了。”
我心裡暗自發誓,等我畢業參加工作了,我一定要好好照顧她,讓她享受我回報給她的幸福。
2014年母親節,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