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廉潔文化徵文
自古以來,人們都視廉潔為一縷清風,一縷清正廉潔之風。如果把腐敗看作是社會的一個毒瘤,那麼廉潔是什麼?有人說,廉潔是一棵松,在萬木凋零的冬日,她依然挺拔翠綠;有人說,廉潔是一朵雲,無論是凝成水結成冰,她依然靜潔晶瑩;也有人說,廉潔是苦藤上結出的甜果,別人看起來很甜,但她卻心裡很苦;也有人把廉潔時常和蓮花聯繫在一起,那是因為它出污泥而不染,是一種道德升華的境界。我想,每個人的心中,對於廉潔會有不同的釋義,但是,本質內涵卻是相統一的。廉潔是一種美德,人所敬仰;廉潔是一種深愛,愛己愛人。
古往今來有多少兩袖清風,清正廉潔的官吏名留青史,又有多少貪官污吏遺臭萬年。因此,廉潔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個人的廉潔,可以產生巨大的反響;不廉潔則會產生惡劣的影響,導致無法想象的結果。"廉"與"蓮"同音,人們常說"清廉"、"廉潔"、"廉正"……,正如周敦頤筆下的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周敦頤獨愛蓮,而老百姓也獨愛清正廉潔,一心為民辦實事的官。
清正廉潔,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兩袖清風、剛正不阿的人讓人們永遠記在了心裡,他們過着清貧的生活,從事着偉大的事業。新時期共產黨員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塵不染兩袖清風的好乾部,他收留了三個賑災中認識的孤兒;由於生活拮据,他到血庫要求獻血;因車禍犧牲后,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外人眼裡,一個共產黨的中高級幹部生活如此清貧真難以想象,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了淚。"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當官的是廉是貪,百姓心中最清楚。
孟子云:"為民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漢朝劉向的《說苑。至公》中說:"治官事則不營私家,在公家則不言利。"可見,"廉"不僅僅是不貪斂財物,更有"正身律己、親民愛民"之義。"廉"字由"廣"和"耳"兩部分組成組成,乃是"廣聽民聲、為民請命"之義。官員作為人民的代表,其行為被大眾和下屬所關注,既是他們的表率,又是他們仿效的對象,廉潔與否直接影響到上下左右,影響到政令的推行。《論語。子路》中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政令暢通,上下一心,共度難關,共創輝煌。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過:"德行告訴人們,反抗誘惑吧,那樣你才有更多的機會做出更高尚的行為來。"是啊,人們抵制金錢的誘惑,抵制權利的誘惑,抵制一切不正當的誘惑。那樣,人與人之間沒有貴賤,沒有差別,也沒有互相的仇視,更不會讓一個國家的財產受到損失。巴爾扎克也曾說過:"一個能思想的人,才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沒有思想上的清白,也就沒有金錢上的廉潔。"這句話是說:一個廉潔的人,才有清晰的頭腦,才可以擁有無邊的力量,才可以受到群眾的大力支持;一個常受賄賂,常貪污的領導,不是一個好領導,思想他抵制不住金錢、權力的誘惑,也就不會受到群眾的支持。
當今社會很多人因為自身思想或意識問題,紛紛倒在權力和金錢的"石榴裙"下,在金錢與貪慾中迷失自我,在權錢交易中喪失自我!巴爾扎克說過,沒有思想上的清白也就不能夠有金錢上的廉潔。這句話說是多麼的質樸。只有人內心變得清潔,才不會爭搶世俗的榮華富貴,不會在乎那些微不足道的便宜,才會更好的看透人生的無常,保持自身的廉潔。《元史?許衡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許衡未做官時,有一年夏天外出,天氣炎熱,口渴難忍,道旁正好有一棵梨樹,眾人爭相摘梨吃,惟獨許衡不為所動。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吃,他回答說:"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解釋說:"亂世之時,這樹梨是沒有主人的。"許衡正色道:"梨無主,我的心難道無主嗎?"許衡的心,是廉潔的心,因為他不為非分之物所動心。
俞士超說過"清風涼自林谷出,廉潔源從自律來。"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廉潔從心開始。世上萬物是聯繫的,只要我們在不損害他人利益時,用心去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去感受人生給予我們的幸福與磨練,這就是廉潔的一個表現。廉潔,不僅是對別人的尊重,更是對自我的完善,對生命的尊重,對心靈的負責。
正氣存心,邪不可干。人如同一棵樹,內朽必生蟲,有了蟲在作怪,風一吹,樹必倒。讓我們從心開始,從身邊做起,將廉潔文化化作春雨,在世間盡情發灑,喚醒沉睡的大地,除去腐敗的沉渣,裝飾和諧的世界,點綴高潔的靈魂。朗朗青天之下必將又會是一個生機盎然的春天。
篇二:廉潔文化徵文
我們是新時代的青年,從小就應該做一個廉潔的人。廉潔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
比如說有兩個官,一個是貪官,他貪污國家的錢,從不為老百姓着想;一個是好
官,為人民做貢獻。我們一看當然會選擇後者。
有一個人,我們都認識他,他就是包拯。我曾聽過關於他的這樣一個故事:事情發生在北宋皇v二年閏十一月。宋仁宗下詔以三司使、戶部侍郎張堯佐為宣徽南院使、淮康軍節度使、景靈宮使。張堯佐是張貴妃之父張堯封的堂兄。張貴妃受到宋仁宗寵愛,張堯佐也就青雲直上。
包拯時任監察御史,負責對皇帝百官的糾彈。他認為宋仁宗一再超擢張堯佐,任人唯親,不合大宋法度。他上疏指出宋仁宗提拔張堯佐是錯誤的,並分析其背景是後宮干政、個別大臣曲意奉迎。包拯此舉如天驚石破,激起了一片稱讚,大臣們紛紛上書反對任命張堯佐。面對強大的輿論,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
轉眼到了第二年正月,宋仁宗經不住張貴妃的一再請求,再次下旨擢升張堯佐。包拯不顧再次觸犯宋仁宗和張貴妃,又一次挺身直諫。
張堯佐見包拯等人言辭激烈,感到眾怒難犯,當即表示不接受委任。於是,宋仁宗也就順勢下台了。
可是張貴妃卻老大不高興,一再在仁宗耳邊吹風。這年八月,宋仁宗金殿早朝,張貴妃特意送到宮門口,撫着仁宗的後背,柔聲說:“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封宣徽使之事啊。”
金殿之上,宋仁宗果然又一次降旨。可御旨一下,包拯馬上上奏。這一回,宋仁宗打定主意,堅持己見,說:“張堯佐並無大過,可以擢升。”
包拯諫駁道:“各地官吏違法徵收賦稅,鬧得民怨紛紛。張堯佐身為主管,怎說是無大過呢?”
宋仁宗嘆了口氣,婉轉說道:“這已是第三次下旨任命了。朕既貴為天子,難道擢任一個人就這麼不容易?”
包拯聞言直趨御座,高聲說道:“難道陛下願意不顧民心向背么?臣既為諫官,豈能自顧安危而不據理力爭!”張堯佐站在一旁,聽得心驚肉跳。
宋仁宗見包拯這麼執着,眾大臣又紛紛襄贊,而自己又沒有合適的理由反駁,心裡非常生氣,一甩手回到宮裡。
張貴妃早已派人在打探消息,知道又是包拯犯顏直諫,惹得仁宗下不了台,所以等仁宗一回來,她馬上迎上前去謝罪。
張貴妃早已派人在打探消息,知道又是包拯犯顏直諫,惹得仁宗下不了台,所以等仁宗一回來,她馬上迎上前去謝罪。
宋仁宗余怒未消,舉袖擦臉,說:“包拯說話,唾沫直濺到朕的臉上!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包拯他還在當御史!”
包拯寫過一首名為《書端州郡齋壁》的詩: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干終成棟,精鋼不做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悲。
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
這首詩,可以說是他一生人格精神的寫照。
看了包拯的廉潔故事,大家也跟包拯一樣做一個廉潔的人吧!
篇三:廉潔文化徵文
說起廉潔文化,我們便會想起誠實守信,但我們小學生哪幾個是完全做到的呢?今天老師就歸我們講了一個故事:哈佛大學有一個大學生偷了哈佛圖書館的一本十分珍貴的藏書。也就在這一夜,一場大火幾乎燒光了圖書館里所有的書,除了他偷的那本書。他和自己做着嚴峻的思想鬥爭,最終決定把書還回去,最終被嚴厲的逐出學校。這位大學生的誠實的確令人感動,但犯錯的背後總要慘痛的代價來彌補。我相信他被逐出學校后,不久就又有其他的學校來找他,因為它的誠實證明了他前途無量。
我們作為學生,一定要以這種精神作為目標,可我去發卻現班級里了還是有人沒做到。就拿徐嚴做個例子,不僅作業不做,而且答應老師要補好的還偷偷溜走,所謂逃的了和尚逃不了廟,可是的二天仍然不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使他的成績始終保持倒數第一。
我們要拿他作為一個反面鏡子,照照自己的短處,去填補它,改掉它,讓廉潔文化進校園,拿出我們的實際行動吧!
廉潔文化徵文 標籤: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