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範文大全>人生勵志>追求財富的胸懷 狹路相逢勇者勝

追求財富的胸懷 狹路相逢勇者勝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事業要想發展,就免不了競爭。既然是競爭,就免不了要面對強手。面對強手敢於挑戰,不後退,這是中國商人“外王”和“外爭”的過人的膽魄之體現。畢竟機遇總是處在最前沿的。

  狹路相逢勇者勝!

  人生髮展的道理就是:敢於應對一切強勁的對手,奮鬥“廝殺”向前。這也是“外王”的具體體現,人生如戰場,競爭不可避免。“人定勝天”從實踐上告訴我們,只要“敢”字當頭,成功也就在其中了。

  企業在競爭過程中應該“主動進攻”。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主動進攻不應是盲目的,而應“知己知彼”,具備駕馭機遇等能力和策略的條件,方可贏得成功。

  胡雪岩就是這樣一個善於謀勇的人,足以佐證的一例是他在上海的絲業上敢於與洋人較勁。在當時常人對洋人或視為神明拼力討好、或視為怪物不敢接觸的情勢下,無人敢與之鬥法,故此上海的絲業長期被洋人壟斷。胡雪岩就不信這個邪,立志要打破壟斷,但他不蠻幹,不打無準備之仗。為此,他專門找人下鄉學習絲的生產、儲藏等知識,派人到上海了絲的行情,召集了一批精明能幹的夥計,說服了江、浙、滬的各大絲商,聯合起來組成絲業商會,主張一致對外,有生意大家做,有利大家沾,不能拆自己的台,而把好處給了洋人,並設法取得官府的支持,逼得洋人屈服,最後以高價收購了他們囤積的蠶絲。

  胡雪岩的經驗是:

  一是把握走向,抓住機遇。當胡雪岩得知上海“小刀會”將在八月起義時,別的商人都感到頭痛、失望,他卻看到了機遇。他認為起事後,上海肯定要亂一陣子,外面的蠶絲很難運進,將成為奇貨。而因雙方力量懸殊,“小刀會”肯定鬧不了多久,那時絲市又趨活躍,容易脫手。因此他大肆傾資從杭嘉湖一帶購進蠶絲運進上海。局勢果然按他所預計的那樣發展。這成為他創業以來最大的一宗生意,為他以後的事業奠定了基礎;

  二是張揚勢力,為我所用。胡雪岩敢於結交官嘗商嘗洋場甚至江湖草莽等多路諸侯,為其所用。在當時的社會,恰逢兵荒馬亂的年月,經商沒有官場的庇護是寸步難行的,不結交幾個草莽英雄更是難以安生為業的,而如果沒有商場甚至洋場的相互利用和合作也是做不了大買賣的;

  三是做大蛋糕,走規模路。胡雪岩認為經商應放開眼光,放開膽量,看得遠,走得寬。商人不但要看到一縣、一省乃至全國,還要看到國外,敢於同洋人做生意,才能大有前途。故此胡雪岩能從錢莊起步發展到21家銀號、26家當鋪,且多屬當地資本最巨者,后又涉足蠶絲、金融、外貿等行業。龐大的金融網為他的經商提供了資金保證,而商貿業的聲譽又促進了金融業的發展。由於各業互相呼應,因此越滾越大,諸業興旺。

  有勇無謀乃“莽勇”,難成事;有勇有謀謂“智勇”,成大事。我們需要的是“智勇”。改革開放後有多少商家曾喧囂塵上而終成曇花一現,蓋在有勇無謀。大凡站住腳跟並贏得大發展的企業,必有一個善於謀勇的領頭人。

  追求財富的胸懷

  看得透,想得開,拿得起,放得下,這是很多成功創業者的品質之一。只有擁有這樣的品質,才能在殘酷的商業競爭中經得住打擊和考驗,成不喜,敗不憂。

  戰國時的范蠡就掌握了一種自在悠然的生命智慧。范蠡在陶的時候,生了一個小兒子,一直寵愛有加。小兒子長大后,范蠡的二兒子在楚國殺了人,將要被殺頭。范蠡就讓小兒子帶了黃金千鎰前往營救。為了避人耳目,他將千鎰黃金裝在一個舊罈子里,用牛車拉送。就在臨行前,范蠡的大兒子對小兒子產生了強烈的嫉妒。他對范蠡講,家中出了這麼大的事情,我是老大,前去解救天經地義,卻讓不諳世故從小揮霍成性的弟弟去,這是對自己莫大的不信任!言罷竟要揮劍自殺。范蠡無奈,只得讓他前往,囑咐他把千金和一封書信帶給自己在楚國的老朋友庄生,其他就什麼也不用管了。

  老大到楚國見到了庄生,按照父親的囑託留下了千鎰黃金和書信,庄生告誡他即刻離開楚國。但大兒子見到庄生的家裡一貧如洗,於是心生疑團。他沒有即刻離去,仍然留了下來。他暗中窺測着庄生的行動,見庄生無意動用那千鎰黃金,便認為他是“拎着豬頭卻找不到廟門”——沒有門路,便親自探路賄賂其他的官員。但他不知,庄生雖然貧窮,但在楚國卻有着極高的地位,連楚王都尊他為老師。他無意動用范蠡的黃金,打算事成之後悉數歸還。他自有辦法:庄生見到楚王,說夜觀天象,不利於楚國,勸楚王行仁政,大赦全國。楚王當即答允,次日便封存國庫,防止百姓因聽說大赦而故意違法犯罪。

  這時,大兒子也聽到了大赦的消息,便認為這黃金千鎰肯定是做了“無用功”,思來想去,心裡難以平衡。最後他竟找到庄生,言說楚王大赦全國一事,言下之意是想索回黃金。庄生二話沒說,“完璧歸趙”。大兒子一時得意萬分,自以為人財兩全。

  沒有想到的是庄生深感恥辱,便再見楚王,一番陳詞:“我聽百姓議論,都講陶朱公的兒子犯了殺人之罪,他家裡人用重金賄賂大王的大臣,大王此次大赦,並非為了楚國,而是為了陶朱公的兒子埃”楚王大怒,下令先殺了范蠡之子,再進行大赦。

  大兒子最終帶着黃金和弟弟的屍首回到了陶。

  家中親戚哀傷不已,惟獨范蠡仰天發笑,說道:“我讓老大去營救的時候就知道會是這樣的結果了。他並非不愛自己的弟弟,只不過從小經歷過苦日子,知道錢財得來不易,所以難免捨不得。而小兒子生下來時家中富足,不知道錢財得來不易,所以能一擲千金。我之所以讓他去,就是因這個緣故。而老大終究不能從心裡放下錢財,最終害了弟弟。這也是理之必然,無可奈何啊!

  范蠡看得透徹:錢財同心靈的自由和生命的本身相比,算得上什麼呢0月滿則虧,物盛則衰”,“盈而不溢,勝而不驕”,這些都是天道的法則。那麼,執迷於眼前的利益,只知道前進而不知後退,只知道追求而不知放棄,只知道富貴而不知樸素,只知道放縱而不知收斂,豈不是愚蠢無比的事嗎?

  范蠡在擁有財富的同時,更擁有一份道家的智慧。老子經常教人要看清順境中潛藏的災禍,教人要摒棄不必要的慾望,放下身外之物;而莊子也經常勸人不要執著,要自由地活在一個“無恃”的境界中。而這些,范蠡差不多都做到了。如果說子貢是儒商始祖的話,那范蠡就算得上道商的始祖了。的確,我們看范蠡的人生,如同讀老莊的書一樣,有種行雲流水般的感覺。數千年前的范蠡,用自己的洒脫和自在告訴我們:當我們智慧地看待財富時,便可收穫一份生命的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