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北京的一座古墓里又掘出了一批陶瓷文物,但是卻沒有發現古書上所記載的鐵器,科學家們推測熟鐵已經在歷史中氧化了。聽到這,我不由得想起了默默無聞的工作者們。
鐵罐十分堅硬,受到人們喜愛。陶罐十分脆弱,不怎麼受人注意。但,陶罐比鐵罐更能“活”得久些,這與春秋時期大思想家老子所主張的“以柔克剛”的態度相符合。相比,在生活中,有時往往是默默無聞的人,起了大功。
春秋時期,趙威後接待齊國使臣,趙威后還沒拆開齊王的信就問:“齊國莊稼收成可好?百姓可好?”使臣不高興,說:“您為何不問齊王,卻先問低賤的百姓?好比先問易碎的瓷,再問珍貴的鐵。”趙威后答道:“沒有易碎的瓷對歷史的推動,哪來堅硬的鐵?”
三國時期的周瑜也曾講過:“我是一塊鐵,諸葛亮不過是塊瓷,可我不能保證,我這塊鐵能不能比一塊瓷活得更久,做出的貢獻更大。”這也說明了瓷不比鐵差。
陶罐代表的是下層階級,他們對社會做出的貢獻大,也好比陶罐在歷史的長河中存活得久一樣。航空飛機上天,也不少了“陶罐”們的功勞;練鐵廠的工人們製做鋼鐵材料;造紙廠的工人們釀製的大量紙張……在一場場勞動成果中,哪裡沒有他們的背影,哪裡沒有他們的一份汗水。
不要學鐵罐的高傲,這份高傲不能維持得久,它會被歷史的風沙撫平,會被無盡的堅石掩蓋。陶罐謙虛、默默無聞的工作精神,才是我們需要學習的,風吹去它身上的塵土,水為它洗塵,陶瓷的精神就像它本身一樣,在歷史長河中永遠閃爍不朽。
四川南充市大北街小學五年級:羅御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