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牛曾經被人們描述成一種極其兇猛的而又狡猾的動物,是森林中特別危險的猛獸,並且流傳着不少它襲擊、傷害人類的故事,其實這些故事大部分都是言過其實的。
每一種動物都在自然生態系統中佔據着不可替代的生態作用。生態系統是不是平衡,有賴於構成生態系統的生物群的穩定;而生物群落的穩定又取決於食物鏈的平衡。而牛在作為初級消費者的生態系統金字塔中,牛的數量直接影響到地被植物(生產者)和肉食動物(頂級消費者),對生態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牛全身都是寶,對人類的貢獻可大了:牛皮可製革,牛內臟可做200多種藥物的原料,牛骨可制骨膠、骨油、骨粉,牛黃乃名貴藥材;從氂牛毛上分離出的牛絨可與羊絨媲美,是高檔的毛紡原料……
可遺憾的是,我們看到殘酷的現實卻是:1627年原牛在歐洲滅絕;1918年波蘭野牛野生滅絕;1922年中國犀牛野生滅絕;1927年高加索野牛野生滅絕;不少不法分子為了自身的利益,無視生態平衡,大肆偷獵捕殺白肢野牛……野牛的處境變得相當岌岌可危。值得慶幸的是,隨着目前野牛保護知識的科普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人們已經意識到野牛存在的價值,各個國家都致力於保護野牛。
西班牙的牛文化就很獨特,歷史很悠久,在民間廣為流傳。我國的牛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朝鮮族每年要舉行“鬥牛節”來弘揚本民族的歷史文化;農曆六月初六,是侗族的“洗牛節”;羌族在農曆十一月初一宰一羊,祈求天神保護耕牛安全。北京殘奧會的吉祥物是福牛樂樂。成語中,也常常出現一些關於牛的成語,如:牛刀小試、力大如牛、牛氣衝天、初生牛犢不怕虎……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牛代表了力量,牛氣衝天;代表了勤奮,永不停歇;代表了奉獻,默默無聞,不求回報;代表了堅韌,生生不息;代表了感恩,是老牛幫助了牛郎、織女結為夫妻,後來,又是老牛讓牛郎把自己身上的皮剝下,才得以讓牛郎和織女在天上相見,我們要學習它的感恩精神,代代傳承。
通過這次科普活動,我要增強保護野生動物的責任感,自覺抵制食用野生動物,抵制消費野生動物製品,更要當好保護野生動物的宣傳員。我呼籲大家:要善待這類生態系統和人類文明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物種,增強對野牛的保護意識,都能參加到保護野牛的行列中來。
為了地球,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救救野牛——我們的朋友!!!
上海市徐匯區田林四小三年級:飛翔小豬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