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的時候有一個很小的小國叫杞國,在那裡誕生了一個對中國歷史頗有一些影響的人。後來杞國被吞併了,唯一能讓人再次聯想到歷史上曾經有過這麼個國家的,就是當人們再次談論起這個人的時候。
據民間流傳這個杞國人叫西闔(正史上沒有流傳下他的真實姓名),他為人據周朝的列禦寇先生的《列子》上說,他是一個“有點神經質的人”,因為他經常思考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
話說這一天,西闔手拿蒲扇在大街上閑逛,突然看見一個賣雞賣蛋的老婦人。
老婦人邊賣邊吆喝:“上好的母雞,每天必能產一蛋;上好的蛋,每蛋必能孵一雞。”
他在一邊瞧了半天,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他走到老婦人身邊,必恭必敬地問道:“請問你家是雞生的蛋呢,還是蛋生的雞呢?”
老婦人很驚訝:“先生你不會連這都不知道吧?不論是我家還是別人家,所有的家都是一樣的。雞蛋都是母雞所生的,母雞也都是由雞蛋孵出來的。這是不可爭辯的事實,先生何來此問啊?”
西闔說:“我想知道的是先有的蛋生雞呢,還是先有的雞生的蛋呢?就好比車與轍,是先有的車才會在路上軋出車轍,而不是先有了現成的車道,車才在上邊走。你明白了嗎?”
老婦人若有所悟:“我明白了先生的意思了。我們家是先有的雞窩!”老婦人斬釘截鐵地說,“我老頭子去年收割完了莊稼、服完了徭役在家閑着沒事做,就去河邊割了一些蒲草,編了幾個雞窩。我看雞窩閑着也沒有用,恰巧鄰居家剛孵了小雞,我就去買來了幾隻放進了雞窩。這就有了雞,然後雞長大了就又生了蛋。”
西闔一看老婦人明顯沒有明白自己的意思,就進一步解釋說:“在下請教的不是你家的雞和蛋,是想知道無論誰家的雞和蛋出生的先後關係。”
老婦人終於明白了,她說:“先生的意思我是明白了,先有的哪一個我不清楚,但有一點我可以告訴先生知道:“所有我的母雞都可以生蛋;所有我的蛋都可以孵出小雞。先生要不要買呢?”
問題產生了但沒有找到答案,西闔也沒有心情買什麼雞和蛋,而是買了兩條魚回家。當晚上吃飯吃到魚的時候,西闔發現魚肚子里有脹鼓鼓的魚仔,他撂下筷子有開始了新一輪的思考:“這到底是先有的仔呢,還是先有的魚?”往後的幾天里,西闔寢食難安,經過了幾個不眠之夜的冥思苦想終於得出了結論:“是同時有的這些東西!”他的理由是:既然先有雞和先有蛋都有道理,又都沒有道理,而這兩樣東西又是現實中存在的,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釋是這兩樣東西是同時出現的,並且是由一個偉大的人同時創造出來的。他的這一想法被後來的許多中外著名作家所借鑒。戰國時期的《山海經》中說,世間事物都是由神創造的,包括女媧、夸父等在內的各種神仙都參與過造物。西方的經典名着《聖經》上也說,天地萬物都是由上帝創造出來的,並且上帝是分六天創造的,第七天還休息了一下。當然西闔並不知道他的想法後來影響了許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