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流縣實驗小學 6.9 鄧欽月
懷着對古人的好奇,我遊覽了杜甫由甘肅顛沛而流離到成都的住處——草堂。
草堂,顧名思義,是指用茅草作屋頂修建的簡陋房屋。杜甫一生因戰亂顛沛流離,多在茅草屋棲息度日,其所寓居之所,後人建“杜甫草堂”以為紀念。
如今的草堂全然不是“床床屋漏無干處,兩腳如麻未斷絕”,“鳥槍換炮”的聖堂,不但楠木參天,竹溪相映,而且亭台樓閣一應俱全。從正門開始,以此建了大廟、詩史堂、柴門和工部祠,原先的草堂反被“喧賓奪主”,成為了陪襯的茅屋,看起來怎樣也經得起八級大風的折騰。杜甫他老人家也不要擔心“捲起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罩長林梢,下者漂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扔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蓊蓊鬱郁,古樹參天,流水蜿蜒,小橋橫卧,好一派田園風光,和比戰亂蹂躪的長安。洛陽相比,這兒簡直是個世外桃園。
佇立堂前的一段碑文前,杜甫的生平一目了然:
杜甫,安史之亂後於公元759年由甘肅顛沛流離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幫助在城西浣花溪畔營建了草堂。他在這裡居住了將近四年,寫下了240多首詩篇。《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就是在這裡寫的。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北宋以來,就有人在詩人故居處建園立祠,拱人瞻仰。當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現在的草堂,實際上是後人為紀念杜甫而建的一所優美園林……
雖然這不是古代的杜甫草堂,然而碑上的文字讓我看見了一個熱愛生活的杜甫。
指導老師: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