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橙黃綠青藍紫。
七月的文井壩子像一條流動的彩虹,閃耀着七色光波,折射出文井人民的七彩生活。
這是我第一次走進文井壩子的所見所聞。
為紀念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謳歌六十年取得的矚目成就,景東縣文聯以《產業新生走進蠻蚌河》為主題,組織縣內作家、作者到文井鎮者孟村蠻蚌河採風。我有幸與作家們一起走進七彩文井。
採風車隊從縣城向南魚貫而行,滾滾車輪丈量着彎彎曲曲的柏油路。
只聽“嘎”的一聲響,採風車隊在一個平坦的地方剎住了。我疑惑不解,走下車,發現有許多人圍在一旁瞻仰。我好奇地往上看,兩塊大牌子矗立在柏油路邊,上面寫:普洱市景東縣川河壩現代煙草核心示範基地;地點四里壩;種植烤煙2000畝,收成6000擔……
哦,原來這裡是四里壩現代煙草農業示範基地,是我們採風的第一站。
啊,好大一片煙田呀!放眼望去,像綠色的海洋,又像綠瑩瑩的天空。健壯的煙株猶如列隊的軍人,威風凜凜。在一片片寬大的煙葉上,我彷彿看到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綠油油的正在茁壯成長;淺黃黃的已經走向成熟。
田間,溝渠、道路縱橫交錯。路兩旁鋪墊着青青的小草;筆直的路道向前延伸,延出喜悅,伸出富裕。
走出綠色的“海洋”,我們走進熱鬧的烤房群。
烤房前的曠地又是另一番景觀:心靈手巧的農家婦女把一片片成熟的煙葉編在桿上;勤勞的彝家漢子把一桿桿黃烘烘的煙葉從烤房裡面搬運出來裝上車。她們把希望編進煙葉,織出通往致富的“地毯”,她們踩着軟軟的“地毯”,走進七彩生活;他們把收穫壘滿車廂,愉悅地駛入小康。
“叔叔,這些煙葉要運到哪裡去?”我問。
叔叔笑盈盈地說:“拉到煙站賣呀。”
“收入不錯吧?”
“我家今年種植烤煙20畝,看這成色,收入不下6萬元。”叔叔揚了揚手中金黃的煙串子,笑得更甜了。
告別勤勞、富庶的四里壩,開南村的大桑園奔來眼底。綠蔥蔥的桑園無邊無際;肥大的桑葉在微風中翩翩起舞;綠蔭處,養蠶女的汗水滋潤着桑田……
我彷彿看到一條條蠶寶寶“茲茲”地啃着嫩綠的桑葉,“咕咕”地咽着甘甜的汁液,吃飽了睡,睡醒了吃。最後,吐出一根根銀絲,圓了養蠶女的羅綺夢。
我陶醉在幻想中,不知是誰拍了我一下,把我從幻想中拉了出來。
車隊緩緩向前行駛,“青紗帳”迎面撲來,映入我的眼帘。
深綠色的玉米襟飄帶舞,身上背着一個個胖娃娃,胖娃娃的頭上戴着紅帽子、白帽子、黃帽子,五顏六色,爭奇鬥豔。
甘蔗林長得又高又壯。酷似利劍的青蔥蔗葉在風中揮舞;紫紅色的莖節亭亭玉立。老百姓的生活呀!正如這甘蔗,一節高過一節,一節更比一節甜。
採風車隊在文井壩子轉了一圈,駛入清山公路,向老蠻蚌進發。這是我們採風的最後一站:走進老蠻蚌,看看蠻蚌人是怎麼走出老蠻蚌,走向新生活。
因為車無法直達老蠻蚌,所以,我們步行了兩公里山路。走進大山,空氣清新得沁人心脾,為我們消除疲勞;綠樹撐起大傘,為我們除去了炎熱。
爬上老蠻蚌,有許多土坯房陳列在眼前:有的只搭着棚子不住人;有的只剩下黑黑的土牆……
這是蠻蚌人的舊居。“新中國成立后,蠻蚌人在川河壩分到土地。改革開放后,蠻蚌人以螞蟻啃骨頭的精神,用了近三十年的時間基本完成了遷居川河壩的夙願”。
我們踏着老蠻蚌人的足跡,走進川河壩子的新蠻蚌,與蠻蚌人一起分享新生活。
新蠻蚌,新面貌。蠻蚌小河的左岸,一幢幢嶄新的農家庭院與青翠欲滴的竹林和金燦燦、沉甸甸的田野交相輝映。
小河兩岸的水稻成熟了。農民伯伯雙手握着沉甸甸的稻穗,在罐槽邊上使勁地打。一粒粒橙黃色的穀子“噼里啪啦”落進罐槽里;一顆顆晶瑩的汗珠閃爍在深紫色的臉膛上,刀刻似的皺紋蕩漾着幸福的微笑。
在農民伯伯去拿稻穗的那瞬兒,我將頭伸進罐槽里看,那半罐槽穀子浸染着汗水,每一粒飽脹的穀子都凝結着農民伯伯的勤勞,閃耀着農民伯伯豐收的歡笑。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碗里的每一粒米飯來之不易呀!
你說,蠻蚌人是怎樣走出老蠻蚌的?“八仙的桌子——明擺着”嘛!蠻蚌人走出老蠻蚌,遠離貧困,走向富裕,靠的是他們勤勞的雙手和聰明的才智!
在者孟村委會寬敞的會議室里,文井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盧丕軍向作家們描繪了文井鎮發展藍圖:鎮黨委、政府按照縣委、縣政府產業發展政策,以科學發展觀謀划農業產業化,準確定位各產業在鎮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確定了“着力提升糧食、畜牧、茶葉等傳統產業,重點培植壯大烤煙、蠶桑兩大經濟增長點,使每個村有1-2個產值達到百萬元以上的產業,使每個組有1個產值達10萬元以上的產業,每個家庭有1-2個收入上萬元的產業,扶持培育重點村、專業組、特色戶的產業發展,最終實現創一品、興一方、富一方、帶一村、興全鎮”的發展目標。
“誰持彩練當空舞”?
文井鎮黨委政府領導的智慧與務實、文井鎮各級幹部群。
我堅信,文井的明天如巨龍、勝彩虹,更加絢麗輝煌!眾的汗水與勤勞,鑄成一條七彩巨龍,在川河大壩騰飛。
景東縣第一小學六年級 李卓穎
本文系本站用戶原創文章,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