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舍的筆下,北京的春節躍然紙上,熱鬧非凡。而我們潮汕的除夕,一點也不亞於北京的春節。
除夕從臘月十五就開始了。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在忙着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要清洗乾淨,稱為“采囤”。除夕前一兩天,家家戶戶都在製作各形各式的?品,以備過年用。
除夕一到,就相當於迎來了一個高潮。除夕這一天除了要祭祀祖先外,還要祭神。例如,在這一天,許多人家都將,米缸倒滿米,供上兩個大柑橘,這就是拜米罐。
拜過神后,就該到男人們忙碌了。每當這個時侯,男人們都動手把大門、廳門、房門的舊春聯撕下來,糊上膠水,輕手輕腳地貼上新春聯。於是,家中門戶,煥然一新。春聯,在潮汕俗稱門符。而貼春聯也有學問。在潮汕春聯中,常可見到單扇門兒或神龕上貼着斗大的一個“春”字。“春”字有兩層意義:一是表示春回大地,萬象更新,一派生機;二是巧借“春”與“存”潮音的相諧,表示年年有餘的良好願望。這與北方喜筵上吃魚,諧音“余”有異曲同工之妙。
每逢除夕,家家戶戶除了貼春聯外,還要貼“福”字。近年來才有人家學習北方把福倒貼過來。而“福”字倒貼的習俗,其中還蘊含著一個民間故事。據說有一年春節前夕,清朝恭親王王府的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按慣例寫了幾個斗大的“福”字,叫僕人貼在庫房和王府大門上。有一個僕人因不識字,竟將大門上的“福”字倒貼了。恭親王福晉看了十分氣惱,欲鞭罰懲戒。幸好大管家是個能說善辯之人,他見事不妙,怕牽涉到自己,慌忙跪在主子面前說:“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此乃吉祥之兆。”恭親王一聽,也合情合理,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府福到(倒)了,遂賞管家和僕人各五十兩銀子。自此,倒貼“福”字的習俗從王府傳到民間。潮語“倒”與“到”並不諧音,故潮汕地區以往無倒貼“福”字習俗,是改革開放后之後從北方引入的。
忙完了該忙的習俗,一家人圍着桌子吃起了團圓飯。吃團圓飯時要說吉利話,當家的人要祝長輩身體健康長壽。在吃團圓飯之時,如果小孩子不慎將盤碗掉落地,大人們會接上說聲“缶開嘴,大富貴”之類的吉利語。
吃團圓飯的別稱也叫圍爐,這不正反映了中華民族渴望團圓,渴望幸福的民俗文化和難以分散的凝聚力嗎?
圍爐過後,大人給小孩發壓歲錢。隨後,一家人團聚在燈前爐旁,看着聯歡晚會,一直到十二點。這也叫守歲。
如若你來到潮汕過除夕,又怎能不感嘆除夕的豐富多彩,又怎能不認為潮汕的春節不亞於北京的春節呢?
潮汕的除夕 標籤:歡樂的除夕夜作文 歡樂的除夕作文 快樂的除夕作文 難忘的除夕之夜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