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路途黑暗遙遠,荒原寂寂
我們是提着微弱燈盞的旅人
偶然聚首,從而離散
並持續着彼此 不知從何而來
又該由何往的孤單漫長旅程
王爾德說:”生活和藝術的最終形式是悲哀,而唯有承受過極大痛苦並坦然承認自我悲哀的人,才能創造出偉大的藝術作品,比如但丁的神曲,比如耶穌基督的本身.......”
我並不認為生活和藝術最終形式是悲哀的說法,但我認為,凡是傑出的人必定受到過巨大的痛苦.他們或許身體有缺陷,或許經歷過難以計數的失敗.痛苦使我們意識到自我的存在,也只有回憶過去的痛苦,才能保證和證明我們還有繼續生活下去的必要,使我們找到自我存在的目標與價值.
在此,我要提到心理學家阿德勒.他所推崇的個體心理學中,圍繞自卑情結為主體,結構人的心理.而他從自卑為著手點去結構心理的起由,是因為阿德勒本人身體有缺陷,兒童時期經常被別人嘲笑的經歷使他非常自卑.但最終,他接受了痛苦,並戰勝了自我,並創造的個體心理學說使他成為著名心理學家.
在他的書中,他由他的自身經歷,與他多年的醫生生涯中的無數實例中得出了一個結論,即:
當一個人遭受巨大痛苦時,他或許被痛苦所打倒,一蹶不振;或者,特、他們竭盡全力戰勝困難,從而能獲得比平常人難以超越的成就.
而這個結論就與不同時代王爾德的觀點不謀而合了.
並且事實證明,他和王爾德的觀點是正確的.因為從古至今,世界各地中,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其中,最典型的當數貝多芬.
貝多芬不僅是聾子,而且貧困,又履遭失戀的打擊.但從他的恢弘壯麗,氣勢磅礴的樂章中我們可以聽到他戰勝命運的決心,對於痛苦得命運,他是個無可匹敵的巨人.
貝多芬在經歷痛苦時還可以嘲笑命運:",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決不能讓我屈服.”雖然一生都充滿痛苦,但巨大的痛苦卻成就了他,成就他能創造出如此多扣人心弦的樂曲.
而耶穌承受了十字架的痛苦獲得了新生,托爾斯泰承受了自己的相貌醜陋等打擊而寫出了<安娜·卡列李娜>等作品..
因此,我們不應該懼怕痛苦,我們應該勇敢去面對,要知道,巨大的痛苦后,天堂的羽毛在閃爍。承受痛苦不一定成功,但如果想要成功,必將要經歷巨大的痛苦.痛苦,或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成就並加速了成功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