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之父”高琨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導語】 2009年10月6日,人稱“光纖之父”的物理學家高錕,以“光導纖維”成為繼去年錢永健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之後又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審委員會說,當今信息社會以通信技術為基礎,高錕發明的光纖最終促使光纖通訊系統面世,並為互聯網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幫助塑造了當今網絡社會的基礎”。 【英才檔案】 高錕,1933年在上海出生。1949年隨家前往香港。1954年赴英國倫敦大學攻讀電機工程,並於1957年及1965年獲學士和哲學博士學位。從1957年開始,高錕即從事光導纖維在通訊領域運用的研究。1987年10月,高錕從英國回到香港,從1987年到1996年任職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高錕於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由於他的傑出貢獻,1996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將一顆於1981年12月3日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463”的小行星命名為“高錕星”。2000年,高錕與鄧小平一起被《亞洲新聞周刊》選為“二十世紀亞洲風雲人物”。2009年,高錕因在“光學通訊領域的光傳輸方面的突破性成就” 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精華素材】 好奇心、寬鬆的環境造就“科學巨人” 在獲得09年諾貝爾獎后,當提及60年代在英國期間所研發的光纖技術時,高錕臉上就會顯露光彩。他說當年研究的項目能夠在現在廣泛應用,令他感到相當欣慰。而被問及研究是否很辛苦,高夫人的回答是研究全憑他的“好奇心、興趣”所在,所以“不辛苦”。 其實,高錕年少時就對科技產生了很強的好奇心。還在小學時代,他就玩了很多科學實驗,把它們拆開,看看裡面都是什麼樣子。8歲時,他對化學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嘗試自製炸彈。用紅磷粉和氯酸鉀混合,加上水並調成糊狀,再摻入濕泥內,搓成一顆顆彈丸。待風乾之後扔下街頭,果然發生爆炸。幸好沒有傷及路人。 而高錕的父母則和科學完全沒有關係,他們也沒有給高錕任何壓力,要他讀科學。更沒有認為高錕的所作所為是個不好的習慣,打擊他的興趣、好奇心。而是注重孩子的天性的培養,開掘孩子的智力。 在得知高錕獲獎之後,中科大前校長朱清時說,創新能力最本質的要素,第一就是好奇心和興趣。而現在我們的孩子從不缺少好奇心,只是他們的好奇心在成長中漸漸地被扼殺了。這既有家長因素也有體制因素。楊振寧博士也曾提到,對比美國,中國的教育是訓導式的,老師、家長對年輕人的影響過大。 思路點擊: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語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一個孩童在好奇心的引導下,往往能把“路”看的更遠,走的更長。高錕在幼時的興趣使他智力得到開放,知識得以豐富,眼界得到開闊,並使他善於適應環境,對生活充滿了熱情,興趣更是高錕在發明“光纖”時的原動力,使他更相信自己,永不放棄。本文適用於興趣、愛好、好奇心、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教育改革、素質教育等話題。 從“固執”走向成功 1966年,高錕提出了用玻璃代替銅線的大膽設想:利用玻璃清澈、透明的性質,使用光來傳送信號。簡單地說,只要解決好玻璃純度和成分等問題,就能夠利用玻璃製作光學纖維,從而高效傳輸信息。以玻璃製造一條比頭髮還要纖幼的光纖,代替體積龐大的千百萬條銅線,作為傳送容量幾近無限的信息傳送管道。對這個設想,許多人都認為匪夷所思,甚至認為高錕是瘋子,神經有問題。那時沒有人相信他的理論包括專家們,他們都認為是絕不可行的。在六十年代,即使是最好的導體,光波在其中傳輸二十米,能量就只剩下原來的百分之一,更何談“通訊”二字。但在爭論中,高錕的設想逐步變成現實。他成功論證了光導纖維的可行性。不過,他為尋找那種“沒有雜質的玻璃”也費盡周折。為此,他遭受到許多嘲笑,說世界上並不存在沒有雜質的玻璃,但是高錕並沒有因為專家們的話而放棄,除了埋首研究自己的理論外,他曾親自向當時美國通訊界的權威貝爾實驗室推銷自己的想法。但即使高錕願意把專利權出售,貝爾實驗室也不看好。可是對於自己相信的東西,他很固執。 終於在1981年,經過他的不懈努力,第一個光纖系統面世。就這樣,在不為許多人所相信的目光中,他自己執着近乎固執地相信自己。正如後來高錕說:所有的科學家都應該固執,都要覺得自己是對的,否則不會成功。 思路點擊:執着或者近乎“固執”地相信自己,往往是科學家成功的必備因素。高錕1966年提出光纖理論時,幾乎無人相信世界上會存在無雜質的玻璃,而行為及思想常常出人意表的高錕卻堅信自己的理論,他像傳道一樣到處推銷他的信念,他遠赴日本、德國,甚至美國大名鼎鼎的貝爾實驗室。對於自己相信的東西,他很固執。終於在1981年,經過他的不懈努力,第一個光纖系統面世。因為固執,所以成功。作為素材,本文適用於執着、固執、相信自己、堅持就是勝利、一切皆有可能、走自己的路等話題。 謙謙君子大師風範 雖然是業內公認的權威,但是高錕從來沒有給人“權威”的樣子。在同事、學生的眼中,高錕是一個隨和、親切的老師,一個做事情一絲不苟、嚴謹求實的學者。他擔任香港中大校長期間,治學嚴謹,理校開明,廣受讚譽。曾於1972年至1975年與高錕共事的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徐孔達回憶當時的高錕40來歲,有張“娃娃臉”,經常會被學生誤以為是“同窗”。一次一名高年級的學生見到高錕,更當他是新生,趾高氣揚問他知不知道自己是誰,高錕笑眯眯地回應,自己是系主任,“當然知道你是誰”,絲毫沒有生氣。 而平時高錕為人慷慨,更富愛心,當年獲得一個重要獎項,不僅宴請同事,還把一半獎金捐出成立獎學金。即使身為大學校長,他也經常會回到自己的中學母校,同師生們交流。2006年,中學母校要擴建課堂、美術室等設施,高錕沒有通知學校,親自把一張支票送來學校,令一眾師生欣喜萬分。 給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陳益新最深的是上世紀90年代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的一次會議。高錕當時是香港中大的校長,為了讓盡量多的內地學者能夠參加,他主動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繫好,給學者提供一些補貼。另外,中大還把許多接待學者的宿舍騰出來,讓內地學者住。所以,那次國際會議內地有60多位學者參加,這對大家提升學術水平很有幫助。高錕對國家的感情很深,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這一點。 思路點擊:一個人被稱為大師,不單單指的是事業上取得的成就,更多的是指人品上具備高深的涵養,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高錕雖為“權威”,但從來不擺權威的架子和氣派,為人和善,樂於助人,舉止有度,治學嚴謹,胸襟寬廣,慈祥和謙遜溢於言表,正如他所說的“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在世界上留下的腳印,我也會留下在世界上走一圈的腳印”。本文適用於寬廣的胸襟、高山景行、愛心、回報、愛國、大師風範、達觀淡然等話題。 “光纖之父”的金錢觀 高錕是光纖之父,卻不曾取得光纖技術的專利權。發明光導纖維后,高錕幾乎每年都獲得國際性大獎,但由於專利權是屬於僱用他的英國公司的,他並沒有從中得到很多財富。高錕以一種近乎老莊哲學的態度認為自己的發明確有成就,是他的運氣,他心滿意足了。他曾表示:“我沒有後悔,也沒有怨言,如果事事以金錢為重,我告訴你,今天一定不會有光纖技術成果。一個人有這樣的好運氣,能夠做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而且做出來的影響非常非常大,感覺很滿足,拿到獎沒有拿到獎,完全對我是沒有什麼意思;我實在不是一個太有趣的人,沒有什麼大喜大悲,一直以來都太過平穩。”、“我還有什麼夢想?有啊!現在光纖成本越來越低,我最希望未來的網絡用戶能夠免費上網”。 儘管華人學界為他抱屈,認為他早該獲獎,卻在他罹患輕度阿茲海默症后,才得到“遲來的正義”。但是高錕在得知自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並將得到500萬瑞典克朗(約合70多萬美元)的獎金后表示,他和妻子計劃從獎金中拿出70萬美元捐贈給香港聖雅各福群會(St.James Settlement)的老人看護中心和美國阿茲海默症研究協會,以幫助那裡的失智老人。 思路點擊:常言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網上,高錕之所以受到眾多人尊敬和熱愛正是因為他並沒有把光纖技術作為商品那樣賣,他的發明讓人人都用得起,使互聯網高速化成為真正的地球村!雖然他沒有從光纖技術的專利那裡收穫金錢,但卻收穫了更多的口碑和讚譽。而在獲獎后仍對金錢有着清醒的認識——有比擁有金錢更快樂的財富,那就是超然、淡然和愛心的奉獻。本文適用於慷慨、愛心、奉獻、清醒的認識、人要有超然物外的心、知足常樂等話題。 【升華評論】 1966年高錕發表了自己研究成果的論文,然而對這項超前的判斷和研究,卻鮮有人問津,只有一個玻璃製造商願意嘗試,直到今天光纖依然是領先的訊息傳導方式,從而讓高錕進入了世人的視野。而現在,一個耀世的獎項評價,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成果讓華裔老人高錕,迅速傳播全世界。 高錕的印象,從最早的興趣認知到異域的顛簸求學,從事業起始的執着固執,到實至名歸的淡然達觀,都凸顯出一個大師的風範,從謙遜推讓到當之無愧,無論是學術的還是浮華的社會評價,高錕都能泰然處之,平常心,集大成或許是一個真正能夠從芸芸眾生中在自我領域中作出非凡成就的特質之一。 雖然不是中國籍,但是華人的印跡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一直秉持的一貫性,讓他走上了諾貝爾領獎台。或許是歲月使然,或許是秉性如此,這個老人給人一種非常濃厚的傳統印象和平易近人的高尚品質。或許在今天的土地上,更多的需要這樣的素養,來包裹我們過於外露的追名逐利,從而不至於在風暴中夭折或者迷幻。 高錕的獲獎,對中國“80后”、“90后”年輕一代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年輕是需要個性和張揚,但是張揚和個性的背後需要有個目的,而熱情退卻后得尋覓一個目標,在心懷夢想的時代,怎麼讓讓夢想伴着歲月成熟,而不是夢想壓垮了脊樑或者夢想的泡沫欺騙了自己的時光,這也許是高錕給人的一個重要啟示。 【運用示例】 挖掘自信的清泉 北京一考生 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部;缺乏自信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莎士比亞(題記) 西方有句名言:“這個世界是由自信創造出來的。”沒錯,如果說力量是成功之根本,那麼自信就是力量的源泉。自信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盞明燈,照耀我們走向成熟的人生。 19世紀之前的300年間,數學家們一直為證明一元四次以上的方程是否有解而忙碌着,可惜他們不是望而卻步,就是半途而廢,沒有一位能揭開這個結。1818年,挪威一位16歲的阿爾貝,在研究了前人的有關這一問題的大量資料后,堅定地對他的老師說:“讓我來解答這一歷史難題吧,我能證明四次以上的方程是否有解。”他憑着自信和勤奮,花了六年的時間,給了歷史一個圓滿的回答:一般高於四次的方程沒有代數解。這就是著名的阿爾貝—魯菲尼定理。有了自信,人才能達到自己所期望達到的境界,才能成為自己所希望成為的人,堅持自己所追求的信仰。無論在什麼情況下,自信者的格言都是:“我想我能夠的,現在不能夠,以後一定會能夠的!” 是的,一旦有了堅定的自信心,人就會爆發出巨大的力量。09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高錕在1966年提出光纖理論時,幾乎無人相信世界上會存在無雜質的玻璃,但是高錕卻堅信自己的理論,對於自己相信的東西,他近乎固執地堅持。即使在推銷自己的學說吃了閉門羹后,他仍不改初衷。終於在1981年,經過他的不懈努力,第一個光纖系統得以面世。 由此看來,大凡有所作為的科學家,無一不是充滿自信之人。法拉第的“光是電磁波”的發現,蜚聲世界,試想,如果法拉第一味聽信當時權威而放棄自己的理論,那麼這項偉大的發現,恐怕就不是法拉第了。哥白尼創立“日心說”,同樣震驚世界,他若不是對此深信不疑,又怎會有之後的太陽系、銀河系等一系列重大發現?海森堡的量子力學,如果不是自信支持他,恐怕早就被牛頓經典力學的支持者推了。所以,人貴在先有自信,相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別人無法企及的成就。 成功學的創始人拿破崙也說過:“自信是人類運用和駕馭宇宙無窮大智的唯一管道,是所有奇迹的根基,是所有科學法則無法分析的玄妙神奇的發源地。” 當然,這裡所說的自信,也是有條件的,是對自己充分把握的情況下具備的一種必然,而不是盲目自大。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如果一概肯定,自以為是,那麼等待你的也可能是失敗。 當生命的軌跡固執地向前延伸之時,請在你人生的道路上挖掘自信,他將成為你無法摧毀的信念,成為你茁壯成長的土壤,成為你生命中一股永恆地活水,不息地尋找前進、成功之路。 精要點評: 這篇文章由題記、名言入手,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列舉“阿爾貝”“高錕”等事例,論證了自信對成功的重要性;繼而運用了法拉第、哥白尼、海森堡等例證,正反對比,揭示論點:擁有自信,執着堅持,不斷超越,才能實現事業上的成功。本文行文規範、觀點鮮明,論證有力,說服力強,能夠打動人心。 【各界熱評】 ★高錕令文字、音樂、影像和影片在一瞬間傳到世界各地。簡言之,3名獲獎者幫助塑造了當今網絡社會的基礎。(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 ★諾貝爾物理學獎是科學界的最高榮譽,我和香港市民衷心祝賀高錕教授獲此殊榮。高教授不但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亦是一位謙謙君子和有承擔的教育家。香港能夠有一位如此出類拔萃人物,是我們的無比驕傲。(香港特首曾蔭權) ★非常高興地祝賀高錕獲得這一巨大榮譽,這不僅對高錕來說是驕傲的一天,對整個國家來說都是驕傲的一天。(英國國務大臣德雷森勛爵) ★高錕獲獎實至名歸,是中大、全港、全國以至所有華人的天大喜訊,所有中大人均深以其輝煌成就為榮。(香港中大校長劉遵義) ★高錕教授是真正“香港製造”的科學巨人。(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 ★他改變了人類通訊史。(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