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有“完人”嗎?我想,今無,古也無。“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完美無缺的人,永遠是水中月,鏡中花,可望不可即。能漸臻“亞完人”也是少之又少的極之了不起的人。孔夫子獲取了至高無上的“聖賢”頭銜,也是皇帝追謚的,他自己決不敢自封。
近年來,報章上評價某些文學家、書畫家,不時見有“德藝雙馨”一語,講實話,這隻不過是接近而已,真正“德藝雙馨”的人恐怕是百年都無一遇。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一生寫詩三千餘首,數量之多,在唐朝無一人可及,可是從“德”方面去衡量,他卻被人詬罵。據史書記載,他蓄養多名歌姬、藝妓、舞女,“十聽春啼變鶯舌’三嫌老丑變娥眉”,十年中,他嫌這些女子老了,丑了而變換了三次。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是人們非常熟悉又反覆引用過的話,人既然不是聖賢,所以有過失也是在所難免,其實就是被稱為聖賢的孔夫子,也並非十全十美,皇帝追謚孔夫子為聖賢,這不過是為尊者為諱罷了。《論語》述而篇里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我們把這段古語譯成現代漢語是:財富如果可以求到,即使是執鞭當走卒(做下等工)我也干,財富如果求不到,我只好從事我所喜歡的工作。”事情擺得很明白,聖賢孔夫子也像普通老百姓一樣,把求財放在首位的。可見,聖賢也有俗的一面,更何況我們這些地地道道的俗人。
俗人中固然找不到完人,名人、偉人以至聖賢也不是完人,我想,完人是“上窮碧落下黃泉”也難覓其芳蹤。
高三:植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