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漸漸愛上了古人的文筆。不可想象,需下工夫論述一大篇的觀念、情感、風景……僅用如此少的篇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概述完整,實屬難得。
除篇幅外,古人還善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等,且把每一個字都用得恰到好處,不多不少,卻把感情抒發到一個精妙。
我堅定地相信,每一首詩,背後都有一個或凄涼、或悲慘、或歡樂的故事。我愛讀凄涼的故事,因為詩的文字雖然將凄慘二字掩藏得滴水不漏,但卻依然能嗅到一股莫名的悲傷,彷彿是空氣中一縷淡淡的香氣,清清楚楚地聞到,但卻神秘不可捉摸。其實更多的是因為,詩中表現了詩人一顆愁卻矛盾的心,將苦悶戲劇化,說不得別人,只能說給筆聽。
“半世浮萍隨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是納蘭容若悼念亡妻的痛。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柳永懷戀意中人的傷。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是李商隱感嘆錯過的涼。
很喜歡納蘭容若的詩和他的名字。納蘭容若,似乎是一個女孩子的名字,給人很輕的感覺,彷彿虛無縹緲。他的文字,又像一個個並無別事的小精靈,排列在一起,卻成了無邊的苦澀,一股悲傷直衝上心頭,緊扣最敏感的那根神經,不由自主從心裡為納蘭悲傷。
品詩,細嚼慢咽着凄楚的字字句句,嗅嗅那股濃烈的憂傷味道,帶着味蕾,將無邊的苦澀下咽,卻成了一種享受。
我會為詩人的悲愴落淚,但永遠也只是把淚藏在心裡,因為詩人也只是把愁苦說給筆聽。
品詩 標籤:品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