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上總是要我們為集體貢獻。
人們為什麼有集體?動機是什麼?顯然,是因為個人想謀利益更加容易(如工作,學習,考究等)而產生的。個人組成集體,為的就是可以分擔工作,從而更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所以,集體要做的是滿足集體中的個人,因為集體是以此為目的而產生的。但是,現在的教育總是要我們捨己為公,為集體貢獻,而且總是以枯燥的說教形式出現。最多也只是加上幾個不符合現實的,虛構的事例和離我們認識和體會較模糊的戰爭時代的事例。對於這些東西起到的教育作用我深感懷疑。我親眼看到身邊的人有不少都嘲笑他們的笨,其中不乏大人。
而那些積極為集體貢獻的人呢?有很多只是被表揚幾句而已。有時更好一點,那些人會得到一面錦旗。而那些集體負責人就心安理得地接受貢獻。學校總是一味地教育我們為集體貢獻,而對積極貢獻者只給一點點獎勵,這難免有一些人會感到不平。因為付出這麼多,卻只得到這麼少,使人懷疑自己努力的價值。
也許人們對於“集體”這個概念曲解了,只是把集體當成至高無上的,個人只能服從。於是,就出現了集體做集體本身不願做的事的情況。
集體主義需要改革。首先要變的是其形式,最好更貼近現實,不然這些東西出現在書本上也只是浪費紙張而已。同時,還要調整好教育的方法和角度,不要一味強硬要求學生認同這一觀點。就算讓學生口中說認同,天知道他心裡想什麼。不要再總是只要學生“貢獻”了,集體也要做點實事,不要以為獎勵一下就夠,應該設立完善的機構,支持私人事業發展和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給於一定的賠償(如現在的見義勇為者,常是做了好事卻使自己陷入困境。這明顯是社會做的不夠)。讓學校與社會形成一個良好的氛圍,才能真正對學生產生教育作用。啟發學生自身覺悟總比逼他們點頭認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