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我們,時常幻想着成為一名英雄,能夠做任何事,召喚風,召喚雨,想象自己是大自然,想象自己是造物主,年幼的我們常常陶醉在我們自己的科幻世界中。
當我們的思想日益成熟,並開始“認識事物的客觀性”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你所想象的一切都是虛幻,你大概和我一樣的沮喪,甚至想要逃避這個世界,寧願活在自己的那個充滿奇異幻想的世界。每當想到這,我會抑制自己的孤寂。這個世界不屬於我,而我是否屬於這個世界呢?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發現,我不再幻想,在感嘆習慣的強大力量之餘,也不禁有一絲害怕,是我不再天真了嗎?是我不再單純了嗎?還是——我長大了?我正從兒時“簡單”的思維中走出來。我們對客觀一詞早已習以為常,因為這是現代社會認知事物的主流方式,每一天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無數兒童,使他們放棄自己的夢想,屈從於這個社會邏輯。
我卻十分懷念小時侯無拘無束的日子,那種天真、爛漫也只有孩提時才會有。有幸的是,14歲的我再一次體會到這種另人幸福孩子做的夢。
那是一個悶熱的下午,驕陽如火,人們想方設法躲避着烈日的炙烤可卻都是徒勞。一樣走在太陽下的我,是多麼希望下一場雨啊!那是種誠心誠意的祈求。蒼天彷彿聽到了我的心聲,小雨悄無聲息地下了起來。那是一種怎樣的驚喜與喜悅啊!我想任何一個成年人或號稱思想成熟的人,都不會把這當回是,而只有孩子才會如此珍惜上帝的優待,他們會把這當成寶貝似的永遠珍藏於心。這就是為什麼孩子一直比大人們快樂的原因,他們懂得發現身邊的一切美麗與有趣的事物,放在心底,留有想象的餘地,他們比大人更會享受生活。
我寧願一直做一個快樂的孩童,管它是否客觀,沉浸在自己無休止的想象中,至少我比以前自信多了。人是需要一種精神寄託的,不是嗎?大概宗教也是這樣產生的罷!
我就好象一個徘徊在唯心與唯物之間的走鋼絲的人。無論哪一邊陷了太深都不是一件好事。
對於15歲的我來說,這實在太難了,難免在鋼絲上搖擺不定,也許每一個想我這種年紀的孩子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搞不懂究竟應該如何讓自己成長?怎樣成長?長大后的我們會成為怎樣的人?是不是應該放棄想象,一板一眼的“融入”社會?這些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們。
時代在進步,這使得孩子的思想過早地成熟,我們從小就被灌輸得太多,那小小的心早已不堪重負了,別讓我們生活得如此疲憊,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