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坐在高高的土垛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不知道你有沒有印象,這首歌在小學的音樂課本上經常出現。每當聽到那略帶悲傷的歌調,我就會不禁不住想到些關於舊社會的事情。
那時候的所有東西都是以票的形式出售,就是每家每戶按人口規定拿相應的票數,到指定地點購買。當時的票有許多種類,大體是糧票、油票、布票……每人每月的分量也是很少很少的。那時候的人總是餓地發暈,可還是必須堅持幹活,天冷時也沒有好衣服穿,因為窮的緣故。
生活在那個時候就是殘酷,人們最大的目標就是活下去,而不是追逐物質上的滿足。
爸爸經常在飯桌上跟我講起他很小很小開始就承擔起家裡十幾口人的伙食問題,上學還要背上弟弟妹妹,放學又得砍柴挑水,年僅十一二歲的他就必須承擔來自各界的壓力。雖然聽上去非常凄慘,但我從來不把他的這些話放在心上。因為我總是想,當時七八十年代的人個個都是這樣艱辛,和我們這一代是沒有比的必要的,時代不同,生活肯定不同。爸爸對我的荒謬論點感到無可奈何,誰叫我沒吃過苦頭呢?
但是在有些時候,想想爸爸說的話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如今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好吃懶做,都在蜜罐里長大。就拿現在的中學生——我們自己來說吧!一天就要買好幾瓶水,幾大袋零食,衣服鞋子又要名牌,手機也追求潮流,功能要多,款式要好,牌子要高檔,就連顏色也不能含糊。我們就在這種能追逐到的物質生活中不斷與人攀比,總想自己成為人群中脫穎而出的,根本就不會想到自己的父母在我們背後流過了多少的汗與血。
我們總認為舊社會的腐敗是時局所逼,人們的勤勞只是因為環境的問題被迫去做,而不是人本身的勤勞。當初的人是只求溫飽,現在的人卻一心想着發大財,總要和別人攀比到最高峰顛。
有些孩子盲目與他人攀比,不高興就自殺,離家出走,拿生命開玩笑,無情地傷害勞累的父母。我們每天抱怨連天,作業太多,休息時間太少,哪個人有這有那而自己卻沒有,爸爸媽媽如何嘮叨,公共汽車多麼擁擠……我們每天就為這樣雞毛蒜皮的事操心,從來不懂得珍惜。如果換成舊社會,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會選擇現在的令人抱怨的生活而不是當時的飢荒吧?
人活着,應該抱予一種怎樣的態度?
人活着,是為生活而活,而不僅僅在乎是否高興,是否值得,是否能發財,保持時常樂觀的心,每一天都會有所收穫,那份收穫所帶來的財富遠遠高出了百萬富翁每天所賺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