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通往京城的路上,有個僧人,騎在驢上低頭沉思默想。他伸着左手,食指和中指張開,右手食指一會兒點向左手食指,一會兒點向中指,嘴裡叨咕着:“是‘推’好呢還是‘敲’好呢?”過了一陣,又兩手掌立做“推”狀,然後彎起一隻手食指做“敲”狀。瞧他側頭蹙眉,眨眼凝神,看來是思慮的極苦。
他正想得出神,一下子撞上迎面而來的一路人馬。他似乎不覺,繼續前行,被人大聲喝住:“無禮和尚,往哪裡沖?”他一下子猛醒,抬頭看去,原來,是裝上了京兆尹韓愈的人馬。自己不知避讓,罪過不小。韓愈手下人正要拿他問罪,沒想到這個大官韓愈竟不擺老爺架子,讓手下人把他帶到馬前,仔細詢問:
“你叫什麼名字?”
“小人賈島,剛才只因做詩尋句不得,苦思苦想之際,冒犯了大人,還請大人見諒。”
“咦,你在做詩么?是什麼句子想不出來啊?”
“小人在驢背上吟得兩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卻不知這‘敲’字是不是換做‘推’字更好。”
韓愈立在馬上,沉思良久,對賈島說:“作‘敲’字佳。”
賈島知道韓愈是有名的文學家,聽了韓愈的話,自己思量一番,果然覺得“敲”更有韻味,於是採用了韓愈的意見。這才有了千古名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