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麼大,這裡卻那麼小
——《死亡詩社》讀後感
文/王耕耘
《死亡詩社》是美國作家N。H。科琳寶姆根據電影劇本《死亡詩社》改編的小說,講述了一段中學生的成長曆程,一段傳統思想和現代教育的鬥爭。故事中的孩子一直在成長,一直在戰勝自己,戰勝心中那個一直纏着自己卻又不敢觸碰的“惡魔”。
傳統的教育思想一直纏繞在威爾頓學院的學生身上。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各個方面都給孩子帶來一種傳統觀念,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不允許孩子有別的想法。“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他們就是一群“毫無信仰的人”。
基丁老師給孩子們帶來了新思想——“做生活的主宰,而不是奴隸”。他讓孩子們站在課桌上,用一種全新的眼光去看世界。在基丁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抓住每一天”,突破了自己心中的那份傳統,打敗了自己的“心魔”。他們站在最高點,釋放出野性的狂吼。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是孩子們思想的成長。對於一直在傳統教育下學習生活的學生們來說,基丁老師的教學方法是荒誕的,但這種不可置信的荒誕激發出了孩子們內心中的一種渴望,從而一發不可收拾的幫他們突破傳統,尋找自己心中的夢,“生活從此變成一首歡樂的詩”。
成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路順風,總是會有坎坷的。這群孩子也因他們的成長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尼爾自殺。尼爾在基丁老師的鼓勵和幫助下,追尋自己表演話劇的夢想,尼爾成功的在大家面前表演了一場精彩至極的話劇,但這場精彩的表演,尼爾的父親也看到了。尼爾的父親強制性地將尼爾拖回家,禁止他表演,還要求他轉學。悲憤的尼爾在父母睡着時,穿上自己的戲服,從父親的辦公室里翻出一把手槍,子彈上膛,尼爾朝着自己的太陽穴,輕輕地扣動扳機,隨後便倒在血泊之中。尼爾的死是一個悲劇,也是他成長的見證,證明了他不願接受傳統思想和古板的家庭教育。人只有經歷過痛苦才會懂得反思,尼爾的死便引起了世人的思考。
《死亡詩社》中的孩子們在成長,但也有人終究被傳統打敗,成為了傳統的俘虜。就像卡梅倫,出賣了基丁老師,出賣了各位同學,出賣了新思想,導致了基丁老師在學生家長和校方的非議下被迫離開。故事結局中學生們紛紛站在桌子上聲援基丁老師並向他告別的情景讓人感動。
《死亡詩社》讓我們反思,死板的教育真的對孩子們有好處嗎?孩子的成長過程註定要這麼痛苦嗎?學校不應該是學生的地獄,應該是他們放飛夢想,展翅翱翔的地方。“在夢想中追求自由,在生活中尋找詩意”,孩子們在成長,古板的教育要什麼時候才能成長?
初二:王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