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苦研《道德經》時,對於禍福作了比較深刻的論述,認為禍福相依相存,“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中國古代還有一則故事,說的是塞上有個人丟失一匹馬,幾經禍福,最終因不慎從馬背上摔了下來跌斷雙腿,由此躲過戰亂而保全了性命,“塞翁失馬,安知非福”成了一條千古遺訓流傳下來,在民間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禍與福其實是人生的雙重調料,沒有禍福,人類的生活便遠沒有現在這般多姿多彩,人們便只能在單調的生活氛圍中飽食終日。對福的追求是人類的共同信念,福也就自然而然成了人生旅途上的一盞明燈,引人向善,激人奮進。禍作為人類生存中岌岌可危的陰影,歷來被世人所力排疾讓,人們為了躲避禍的侵擾,小心翼翼,步履慎微。對禍的逃避形成人類社會的道德規範,正是這種不祥危機潛在的作用力,促動了現代文明的發展進程。
人們常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足見對禍的體驗更為消魂刻骨。今生若能修得輕災薄難固然再好不過,但在禍福面前,怎樣以一個正確的觀點去對待,或許就是不同人生價值的本質區別。只要活着,禍福都還在不遠的前方等着我們,遇上彌天大禍無期打在頭上,誰若鎮定無畏,準會觸摸到前程的無限賜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