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思想鉤沉>合淝三將

合淝三將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赤壁大戰後,三國鼎立的局面開始形成。在另一方面,魏、蜀、吳三國對於領土的爭奪也越趨激烈。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圍繞軍事重鎮的爭奪戰,就不僅僅是締造了“攻”的陣法、戰術、部隊,更創造了一批守城名將,絲毫不遜色於進攻方。

  其中就數曹魏集團的兩處軍事要地最為有名。一是樊城,二是合淝。樊城面對的是兵屯荊州的關羽蜀軍,兵精糧足,整日謀求襲取樊城。一旦樊城失守,則洛陽,許昌堪憂。所以樊城往往最易成為蜀軍的進攻對象,守將曹仁所擔負的壓力也更重。但畢竟樊城的得失始終關係到整個荊州的勢力分配,也因而關係到吳國的利益。正是這一點,在一定程度上威脅到荊州蜀軍奪取整個荊州的步伐,也使得曹仁擁有迴旋的餘地。

  既然如此,合淝的險要似乎更勝過樊城。它與吳國的首都建業(今南京)只有一江之隔,撐個船,很快就能兵臨城下,所以它一直是吳國的心腹大患。相對於魏國而言,合淝還是其淮南部分的錢糧囤積地,作為淮南地區的經濟、軍事中心一直虎視眈眈着吳國。況且合淝牽涉到的只是魏吳兩國的利益,守城沒有相對的迴旋餘地,只有絕對的“得”或者“失”。

  因而,在守將人選方面,曹操絲毫不敢怠慢。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曹操於赤壁大戰失敗后,撤退途中決定派張遼、樂進、李典三人同守合淝,按照當時的情形,一是部隊在大撤退,紛亂嘈雜;二是曹操自己驚魂未定,臨時派遣倖存的將領守衛各個要地,必然容不得長時間的思考,倉卒而定可以想見。但或許曹操在那一刻靈光閃現,腦海中突然蹦出此三人的名字,便決定委以重任。

  不過,雖然是倉卒決定,效果卻是顯著的、長久的。換言之,合淝獲得了三個最得力的守將,也由此成就一段守城範例、戰士輝煌。

  首先是因為合淝的敵對勢力是吳國。吳國的軍隊擅長水戰,那麼渡長江自然就不是難事,縱使你魏軍在長江對岸布置的防線如何嚴密,也照樣阻擋不了吳軍熟絡的水陸兩棲作戰。但合淝巧就巧在它的周圍鮮有湖泊、長江支流等可供水軍施展的天然場所。這意味着吳軍如果要攻打合淝,水軍是,也只能是一個後勤保障,攻堅主力部隊仍是陸軍。對於不擅陸戰的吳軍,因為又要攻城,必然會派遣大量部隊,力爭以數量上的優勢壓倒對方。其結果自然是守城的兵力少於攻城的兵力,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要保證合淝城內的兵精糧足,更重要的是守將的勇力和毅力。

  而張遼、樂進、李典三人,恰恰都以勇聞名。從《三國志》提供的資料來看,張遼自幼就“武力過人”,拼殺多年,征戰無數,難逢敵手。他的故主呂布對他十分器重,一直讓他擔任着“魯相”的職務,也就是徐州刺史的副官;“武聖”關羽更是與張遼為友,而張遼也是魏軍將領中少數幾個與關羽保持朋友關係的人。試想,能與“武聖”交上朋友,武藝想必不俗吧?

  樂進相比之下,雖然“容貌短小”,但卻是勇力的濃縮版本,“以膽烈從太祖”,充分說明樂進的魯莽豪勇,典型的爭強好勝類型。此類人並不會因為外界的情況對自己有多麼不利而退縮,相反,可謂越戰越勇,即使武藝不怎麼精湛,也可憑藉氣勢、魄力啟到鼓舞士氣的作用。

  李典,字曼成,其性格如同字一樣有着沉穩,謙遜的一面。魏軍中則乾脆稱他為“長者”,表明他的忠厚,不與諸將爭功。相對於樂進暴躁的性格,李典正可相輔相成,再加上李典的“勇”更多地體現在“雄壯”一面,即一心為國、從大處着手,不是簡單地拼殺,又可彌補張遼的恃武輕敵思想。

  所以,選擇此三人為守將,不僅從敵軍弱點處着手,也是對於三人之間性格方面的互補,堪稱“城遇良才”。

  事實上,從之後的防禦戰而言,此三人確實率領魏軍擋住了吳軍如虹的攻勢,也策應了大部隊的到來和全面進攻,甚而幾度威脅到吳軍主帥孫權的安危。

  合淝之戰的開端對於魏軍不太有利。吳軍氣勢旺盛,一舉攻下合淝的前沿城市皖城。皖城在此前一直是合淝的糧草供給地,一經攻破,合淝的糧草恐怕只有內部儲備。所以,魏軍沒有理由不警惕吳軍的攻勢,而吳軍也在無形中忽視或者弱化了合淝三將的作用。

  之後戲份則是曹操的妙手催花。他巧妙地利用激將法,讓張遼、李典出城迎戰,樂進守城。這看似有點荒唐,樂進是暴躁好勝的將領,必然不樂意被動地守城;李典的沉穩性格也不易讓他貿然出戰。如此一來,樂進一定自動請戰,他的好戰鬥志在遭受貶抑后必定呈現上揚的趨勢,威力更勝於前。另一方面,張遼、樂進、李典三人同受曹操之命鎮守合淝,理應共同行動為魏國效力,現在張遼、樂進二人去迎敵,必激起李典的雄心壯志,在報國的大義之下,李典也將欣然出戰,形成三人同戰吳軍的局面。相較直接命令出擊,曹操此計不僅令三人鬥志、默契度提高,也未嘗不是全軍的表帥,鼓舞全軍的鬥志。

  然後的實際操作三人充分貫徹了“進攻就是最好的防禦”的戰略思想。抓住吳軍驕傲鬆懈的弱點,樂進先以小股部隊引誘吳軍主力,將他們帶入張遼預先設置的埋伏圈,加以衝突絞殺。吳軍一則隊伍散亂,在防守上處於下風;二則沒有料到魏軍的突襲,意識上被狠狠地將了一軍,所以吳軍一旦遭到包圍,即使敵方人數少於自己,也立時陷入潰退中。同時,李典又帶兵迂迴至吳軍後方,放火燒毀木橋,毀滅了吳軍的後路。這對於潰退中的吳軍不締一擊重創,頓時降者降、逃者逃,虧得孫權的援軍及時趕到才不至於全軍覆沒。

  就整場合淝之戰,《三國志》給出了一個完滿的評論。原文是“至於合淝之守,縣弱無援,專任勇者則好戰生患,專任怯者則懼心難保。且彼眾我寡,必懷貪惰;以致命之兵,擊貪惰之卒,其勢必勝;勝而後守,守則必固。”

  這一番話確實是掌握了合淝三將守城的真諦。能使三將造成此功績的基礎是三人都懷有強烈的忠君愛國之心,在他們眼中,並不存在投降或者逃跑,只有出戰或守城兩種選擇。將勇武發揮到極致,並不是一味強攻,而是運用謀略。曹操曾如此評價三人:“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手執節義。”大意為武力已經十分出眾,計謀策略周全詳備,品質忠厚,性格統一,堅守秉持禮節大義。

  俗語云: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有時將領間的互補更有益於戰鬥,單靠個人的時代已經遠去,三國時期更注重的是文武結合,武將互補。這樣的結合都以團結為基礎,形成智謀、武力、性格方面的互相充實,真正施用於戰場,以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