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散文隨筆>風輕月夜尋詩夢-----禪意詩

風輕月夜尋詩夢-----禪意詩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風輕月夜尋詩夢——-禪意詩

  中國是詩詞的故鄉,正所謂家有弊帚,享之千金。在群里一位網友這樣寫到:

  詩詞是上天賜給人間最動聽的情話,詩詞的世界一直是一個夢,一個從歷史和人文中衍生

  出來的不息的夢,隱隱約約,絢麗升華,不可抗拒的牽引着我。

  ——負手詩詞

  喜歡詩詞是從小開始的,讀唐詩宋詞時,總是被凝練的文字所吸引,每每看完心中陡生敬意。同樣喜歡這個題目,風輕月夜尋詩夢。在這嘈雜的世間,尋一個身心清幽的所在,滌盪一下混沌的心靈。滌盪心靈莫過於禪意詩了,作為中國詩詞的一派,其中有不少美詩值得一讀。

  禪意詩,大體分三種:

  一是寫清幽淡遠的景物,以表現遠離煙火的世外味,如:

  《過香積寺》——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破山寺后禪院》——常建

  清晨如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詞具寂,惟聞鐘磬音。

  《滁州西澗》——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林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二是表現以慧心觀照而得的空寂之感,如:

  《江雪》——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醉眠》——唐寅

  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余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

  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夢中頻得句,拈筆又忘筌。

  《過古墓》——孫友箎

  野水空山拜墓堂,松風濕翠灑衣裳。

  行人慾問前朝事,翁仲無言對夕陽。

  三是輕輕點染,以求於迷離恍惚中有言外意和味外味,也就是已禪理得詩的所謂韻味或神韻。如:

  《寄揚州韓綽判官》——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續本事詩》——-王氏詩

  白藕作花風已愁,不堪殘睡更回頭。

  晚雲帶雨歸飛急,去作西窗一夜秋。

  佛教的出世思想與道家思想有相通之處,影響了不少讀書人和士大夫。文學是生活的反應,它自然也要受到佛教的影響。既然說到了佛教和禪意詩,不妨錄幾則公案如下:

  《能改齋漫錄》載:

  洪覺范(惠洪)有上元宿嶽麓寺詩。蔡元度夫人王氏,荊公(王安石)女也,讀

  至“十分春瘦緣何事,一掬歸心未到家。”曰:“浪子和尚耳。”原詩如下:

  上元獨宿寒岩寺,卧看篝燈映薄紗。夜久雪猿啼岳頂,夢回清月在梅花。

  十分春瘦緣何事,一掬歸心未到家。卻憶少年行樂處,軟紅香霧噴京華。

  《五燈會元》卷一九載:

  克勤詣五祖法演問道。祖曰以“小艷詩”——“頻呼小玉元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

  啟發之,克勤亦以“小艷詩”——金鴨香銷錦繡帷,笙歌叢里醉扶歸。少年一段風流事,

  只許佳人獨自知。而博得五祖賞識,遍謂山中耆舊曰“我侍者參禪也。”由此,所至推為

  上首。故《西圃詞說》:受此公案影響,得出結論:“詞之一道,縱橫入妙。能轉法華。則

  本來寂滅,不障曇花。文字靈性,無非般若。頻呼小玉,亦可證入圓通矣”。

  《枯崖漫錄》——圓悟錄

  臨安府凈慈肯堂育禪師,餘杭人,嗣顏萬庵,風規肅整,尊望一時,頌“即心即佛”云:

  “美如西子離金闕,嬌似楊妃下玉樓。終日與君花下醉,更嫌何處不風流。”

  可見佛教本身有世俗的一面,委婉一點說是相機施教;率直一點說是投其所好。

  風輕月闌,摘詩於舊日筆記中,有如舊友重逢,感悟詩詞的精深博大,正像一場好夢。用資壽尼妙總禪師的一首詩做結吧:

  一葉扁舟泛渺茫,呈撓舞棹別宮商。

  雲山海月都拋卻,贏得莊周蝶夢長。

  將這好夢與同好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