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中午,三口人去“時代超級購物中心”購物,在賣文化用品處,看見幾輛物品車上堆滿了各類書籍,隨手一翻,竟有台灣知名作家劉墉的作品。我忙把購物籃丟給了女兒,就在這幾堆書中翻找起來,《劉墉隨筆》共七輯,我在這堆書中竟找到了二、四、五、六、七輯,我問超市工作人員是否按定價付賬,她笑着回答:這是處理品,9.80元一斤。竟有這等事?我忙把這五本書拿去過秤,呵呵,才22.30元,我像撿了個大便宜,摟着書心花怒放地去付賬了。
一路上,老公和女兒開我玩笑,說我這種購書法,純粹像個收破爛的,我卻不以為然:難道買書還分地點與場合嗎?東坡居士尚有“舊書不厭百回讀”之舉,我們後人難道還會嫌棄這些精華嗎?
記得兒時,母親曾驕傲地在親友面前預言過:這丫頭將來會與書結緣了!其實母親的話來源於我一周歲的抓周遊戲:那時,我不抓雞蛋,不抓漂亮的花衣服,唯獨抓了一本破書,當時無論長輩們如何哄勸,我都不肯放下,呵呵,原來是心有所屬,要走一條艱辛而快樂的路啊!
後來,成了一名小學生,但那個年代,文化生活和物資生活一樣缺失,除了課本,小人書(註:就是連環畫)是孩子們唯一的讀物。因生活困難,大家極少有零花錢,即使有了,都喜歡買二分錢一個的糖疙瘩。每當看到同伴們吧嗒吧嗒地嚼着糖,我也是心癢難耐,可還是忍了又忍,把零花錢一分一分地攢起來,等攢夠了五分或八分,我就去書店買一本早已心儀的小人書。記得當時買的有《列寧在十月》、《連心鎖》、《杜鵑山》、《新來的小石柱》等,常常被書中的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吸引,那時我的理想就是做一個像他們那樣的大英雄。
第一次接觸文學讀物,來自於一個小夥伴的《小布頭奇遇記》,那時,能擁有一部真正的故事書,是最奢侈的事了!大家競相地爭着閱讀,等書兒傳到我手裡,已到了上課時間,為了早一點看到書,一貫以好學生著稱的我,竟把書放在抽屜里,從桌洞里閱讀。正當我看得津津有味時,突然聽到老師喊我的名字,我下意識地站起來,一聲不吭地低着頭,由於回答不好老師的問題,破天荒地第一次被罰了站……幾十年過去了,小布頭的許多人生際遇,我還記憶猶新,雖然以後擁有過許多書,更閱讀過許多書,但童年鐫刻在我心中的——仍然還是那本《小布頭奇遇記》。
上中學時,母親有一個縣圖書館的借書證,每天晚上總看見她在床頭看借來的小說,那時眼饞得很,可又不敢說,只好等母親上班后,偷偷把書帶到學校里看,記得《暴風驟雨》、《呂梁英雄傳》、《野火春風斗古城》等都是這樣讀完的。雖然看小說書耽誤了不少學習時間,但那每一個書名都代表了一種思想,每一個名字更詮釋了一個時代故事,對我當時青少年時代的靈魂修補與完善,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加工作后,自己有了穩定收入,閑暇時仍愛逛書店,碰到自己喜愛的書,竟像孩子似的激動得睡不着覺,非得一氣讀完才肯罷休。一本書通常買回家后,先是在書桌上伏案閱讀,累了就靠在床上看,到了最後索性就躺着看了。幾十年來,一直有個習慣:遇到好的句段,喜歡摘抄下來。前一階段偶爾整理,發現幾次搬家,其中的兩本早已丟了,可惋惜過後,仍一如既往地保持這個習慣,不求此生能成名成家,只想給流浪的心找一片凈土。呵呵,也許算是阿Q精神的自我安慰吧!小河雖淺,只願它清澈;小鳥雖弱,盼望它堅強;落葉雖微,以覆蓋大地為榮。
如今網絡時代的到來,人們早已沒有了買書、看書的習慣。在陽光灑滿窗前的午後或靜寂無聲的夜晚,我也像許多網絡人那樣,打開電腦,泡一杯綠茶,讓縷縷的茶香伴自己瀏覽網上的博文。鼠標輕點“書頁”,每一個有生命的“小蝌蚪”,都在我眼前“跳躍”,那種難以名狀的舒坦,不是能用言語表達的,只覺得我的世界飄滿了書的清香……
雖然網上有各類的書,但我最愛的還是捧書在手的感覺,嗅着油墨的香味,那種難以言喻的感動溢滿心田。也許過了點燈熬油的年齡吧,近年來長篇不看了,偏愛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有時床頭的一本書,要看上一個來月,咀嚼着書中暖暖的文字,享受着雨露滋潤的舒爽,既檢心,又束己,怪不得孔聖人早就下了定義: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