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教學反思>教師數學教學反思

教師數學教學反思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篇一:教師數學教學反思

  從教幾十年,可謂是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實,有香有色。在這幾十年中,我能夠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在繼續推進我校“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我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時,也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不斷的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自己的課堂實踐,用科學的教學模式來充實自己的課堂實踐,用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來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課堂實踐,這樣才能順應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

  一、課程標準走進我心,進入課堂

  我怎樣教數學,《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教育價值觀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無疑我要身置其中去迎接這種挑戰,是我必須重新思考的問題。鮮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標,有效的學習使我對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課程實施建議有更深的了解,近幾年,我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我的教育教學又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二、課堂教學,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

  我們每位數學教師都是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為保證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把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多次參加了校內教研活動,在教研組長的帶領下,緊扣新課程標準,和我校“自主——創新”的教學模式。在有限的時間吃透教材,分工撰寫教案,以組討論定稿,每個人根據本班學生情況說課、主講、自評;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公開輪講,反覆聽評,從研、講、聽、評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實踐表明,這種分工協作的備課方式,既照顧到各班實際情況,又有利於教師之間的優勢互補,從而整體提高備課水平,課前精心備課,撰寫教案,實施以後趁記憶猶新,回顧、反思寫下自己執教時的切身體會或疏漏,記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或困惑,是我最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訓的吸取,對今後改進課堂教學和提高我的教學水平是十分有用。近幾年的改革收穫多,課前準備不流於形式,變成一種實實在在的研究,教師的群體智慧得到充分發揮,課後的反思為以後的教學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與啟示,呈現開放性,突破原有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把學生置於一種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態勢中。例如我在教學《圓的周長》的設計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機,學生通過量、繞、滾找出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係,用計數器把測量的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係算出,填寫報告單,觀察數據發現倍數關係,由“是——也是——還是——總是”最後概括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較強的數學思想方法得於滲透。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周長公式的形成、獲得、應用瞭然於心。提倡自主性“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參與者。”這一觀念的確立,灌輸的市場就大大削弱。又如《乘法的簡算》一組連乘計算題計算,學生髮現了交換因數的位置,積不變的規律,然後觀察數字特徵,變序、加括號達到簡算。設計無論是問題的提出,還是已有數據處理、數學結論的獲得等環節,都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過程性,注重學習結果,更注重學習過程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再如《相遇應用題》以研究兩個物體的運動情況,老師導演,學生表演,設計了從“相距——縮短——交叉——相背”兩物體之間的距離變化情況,感受相向運動中,隨着時間的推移,路程逐漸縮短的規律。得出兩物體相向運動中的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數量關係。一段小小的表演,猶如吃了一盆八寶菜,各種營養成分都有了。使學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水乳交融,心靈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滿足,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習成了他們的需求,學中有發現,學中有樂趣,學中有收穫。再如我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在學生書寫過程中,我打破原有模式,採取一張紙一分為二,即左邊計算,右邊求分母最小公倍數的形式,這樣既有利於鞏固最小公倍數的知識,同時又有利於檢查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過程,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說明:設計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是探究性學習的新的空間、載體和途徑。

  三、夯實基礎是搞好教學工作的根本。

  美國有一位總統曾說過,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中國的基礎教育,美國的高等教育。這充分說明了多年來在全國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下,在全國教育工作者的積极參与下,我國的基礎教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更應該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更好地去夯實基礎,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然而,對於形象性、趣味性、多元性的新課程,我們在看到它的優勢的同時,我們更不應忽略數學教育中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教學,為此,我在教學過程中為每一位學生設計了一個數學積累本,讓學生把每一章節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算理等作一個細緻全面的總結與記錄。通過近幾年來的實踐,在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這樣既有利於知識的鞏固,又有利於知識的銜接,達到了溫故而知新,從而為今後的數學學習奠定了良好的知識儲備。

  四、做與說相結合的評價體系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發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歷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為此,作為一名教師,我主張在教學過程中建立做與說相結合的評價體系。例如,我在近幾年的教學過程中,除了讓學生大量的實踐各種類型題之外,還充分利用課堂與課下的時間給學生提供充分表達的機會,先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然後讓他們把自己對每題的分析與理解表達出來。起初階段,固然浪費一定的時間,但久而久之,通過一定的激勵機制,形成一定的交流氛圍,當學生找到一定的組織語言的規律和分析的思路時,學生就會很容易把自己的思維內化為語言,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班級內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學能把題講的如同老師一樣清楚透徹,而且凡是能獨立分析講解題的同學100%的數學成績相當出色。為此,我們廣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解題能力的培養,更應重視學生分析理解題意並進行表達的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把做與說相結合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綜合起來看教學活動兼顧到知識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和諧統一,而這些都並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不斷學習、不斷修鍊,提高文化水平與做人境界,這將是一個長期而非常有價值的努力過程。我在總結成績的同時,也要不斷反思教學,以科研促課改,以創新求發展,不斷地將公開課上的精華,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延伸運用於日常教學實踐,把仍在困惑着我的許多問題,有個再認識。努力處理好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努力處理好應用意識與解決問題的重要性,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能力。努力實現教學高質量,課堂高效率。

  篇二:教師數學教學反思

  一節數學課堂教學活動,能使學生在數學上有提高,有進步,有收穫。這樣這節課是有效的課堂教學。學生有無發展或有無進步是教學有效或無效的唯一指標。如果學生不想學,或是學了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的。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教學。體現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很多,需要我們不斷去研究,去探索。

  一、探究有效的學習過程。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處於成長發展中的小學生,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由於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發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點拔者的作用,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對於一年級的小學生而言,他們能一連幾小時地玩,卻不能長時間地一動不動地坐在一個地方。因此我們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潛能實施教學,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展示學生個性,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使數學課堂教學真實有效。例如我在教學一年級“9加幾”的知識時我如果提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當你看到畫面,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嗎?我想這時有的學生會說“這個地方是哪裡啊?這果樹怎麼沒有人看護啊?這麼漂亮的花朵,怎麼看不見蝴蝶啊?如果這節課我都是在講解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那麼這節課的時間已經用去了一大半,那麼又怎能進行下面新課的講述呢?如果我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看看果樹上有什麼?”我想這時學生會回答“有蘋果、樹葉、樹枝”如果我在緊接着問“有幾個蘋果啊?”那我就可以得到我想要他們回答的數字。但又或者我直接讓學生數自己的手指頭同樣也可以得到數字一、二、三、四等數字,那麼我想這節課便可以很好的進行下去了。因此,簡約、明快與現實的問題情境,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素材引入新課,既激起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又巧妙地將數學與生活問題完美結合,真是“一箭”而“雙鵰”。

  二、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

  創設情境一定要考慮到情境創設的有效性。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在創設生活教學情境時,要選取現實的生活情境。教師可直接選取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進行加工或自己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素材作為課堂情境。在我們的教學中我們會遇到很多困難,比如說“學生聽不懂、學生不去學、學生學不會”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盲從教科書和教案中的死教法不去管學生的適應能力和接收強度那麼我想我們是沒有把它上好的。因此,教師在解讀教材時既不能簡單地讓教材“閑置”,也不能“盲從”,而應該在透徹研究學生學習特點的基礎上,活用教材,並且把握好活用教材的度,這才是我們不懈的追求。比如說在教學估數時,可以直接讓學生猜老師的年齡來引入,例如,告訴學生自己的年齡大約是23歲,這時學生會猜出以下數字“20、21、22、24”值得思考的是,學生為什麼沒有猜19、23、26等數字呢?這時學生會回答“因為19比較接近20,26比較接近25和30,而23更不可能,因為你所告訴學生的信息是你大約23歲,所以更不會猜23了。可想而知,我們的學生是不是很聰明,很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我想如果我們如果在教估算時還一味地告訴學生應該怎麼去估,那麼我想我們不但是浪費了一節課中很多的寶貴時間,同樣也累了自己,低估了學生對數學知識應有的學習天性。因此,對於教材我們是要認真、仔細地看,刻苦地鑽研,但同時我們也不應盲從它,我們要靈活運用它,教活它,讓我們的思維方式去感知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去把書中的知識更好的教給學生,讓學生對此感興趣,不要覺得枯燥乏味,讓他們知道我們的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同樣也處處存在。

  三、運用有效的課堂評價。

  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更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有效的評價,有助於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有助於教師改進教學。教師要正確處理學生出現的錯誤,不能把激勵評價用到極端,對於學生的錯誤不能敷衍了事,要引導學生說出解題思路。對那些有錯誤,但又蘊涵創新思維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時,再給予鼓勵,這樣的評價既能鍛煉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又能避免導致學生“表揚依賴症”的產生,讓評價真正發揮激活課堂的作用。在課堂教學的過程和他們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中,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學生學會傾聽、解讀、交流,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為一名特崗教師,首先是工作經驗不夠豐富,其次對小學一到六年級的課本知識沒有完全的吃透,再者自己剛上講台,也許對課堂的駕馭能力還有所缺乏,同樣也沒有完全地了解班中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心態,因此在教學中還存在有很大的失誤和缺點,這都需要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地去發現、去反思、去總結這樣才能有所進步和突破。數學課相比起語文課來沒有語文課那麼生動有色,情意綿綿綿,繪聲繪色,但是數學的學習只要抓住竅門,只要能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就能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學習到數學知識,我們的生活中有數學,數學的學習離不開生活,只要學生對數學感到有興趣,老師對數學的教學有信心,那麼數學的學習將會在一種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下進行的。因此我們要笑着做老師,把陽光傳遞給每一個學生;蹲着看學生,學生會回報你每天的驚喜;樂着做同事,盡享工作帶來的友情,不斷吸收有助於自己成長的因素;走向研究,享受成長的快樂。

  篇三:教師數學教學反思

  我們經常見到這樣一些數學課:有的教師講得井井有條,知識分析透徹,算理演繹清晰,學生聽得輕輕鬆鬆,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變式和實際問題卻往往束手無策;有的教師設計了許多細碎的問題,師生之間一問一答,頻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暢,但結果檢測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卻並不理想;有的教師注重精講知識,留出大量的時間練習各式各樣的習題,雖然學生解題能力尚可,但卻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潛能;有的教師讓少數優等生在課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動、彙報……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際上多數學生作陪客旁觀,個別學困生更如霧裡看花,不知其所以然。這些課在平時的聽課活動和觀摩教學中並不少見,其中有些課甚至還被評為好課。眾所周知,評價具有很強的導向功能。筆者以為,如果不對好課的標準進行重新認識,勢必會影響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本文擬從以下四個方面探討一堂小學數學好課的評價標準。

  “一個都不少”——面向全體學生

  班級授課制的課堂教學,以統一化的集體教學為特點,強調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檢測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設的全班學生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的一致性為前提,教學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課,首先應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面向全體學生,就意味着承認差異,因材施教。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制約着學習的結果,由此而產生的差異將導致不同的學生表現出不同的數學學習傾向。承認學生的差異性,並不意味着搞“填平補齊”,而是在致力於絕大多數中等水平學生髮展的同時,還要使那些在數學方面學有餘力的優生脫穎而出,學有困難的學生學有所得,達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應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與學生個體或教師與學生群體的單一課堂交往模式,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交流、多邊互動的立體結構;應有效地採用活動化、探索性的學習方式,通過合作、討論、交流,發揮“學習共同體”的作用;應在練習層次上“上不封頂,下要保底”;應對某些特殊學生(特優或學困)給予特殊政策;應使課堂成為每一位學生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舞台。

  “在活動中學數學”——關注學習過程

  “數學是人們在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的基礎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應用的過程,這一過程充滿着探索與創造”(引自《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徵求意見稿)。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只是接受現成的數學知識,而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許多東西是教師難以教會的,要靠學生在活動中去領會。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是有效的學習。一堂好的數學課,教師應十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向學生展示知識的發生髮展過程,引導學生參與概念、法則的形成過程,暴露學生學習知識的思維過程。具體說,教學時應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幫助學生獲得新知學習的必要經驗和預備知識(奧蘇貝爾稱之為“先行組織者”),從而為新知學習提供認知固定點,提高學習者認知結構中適當觀念的可利用性;應啟發學生從原有認知結構中找准新知的生長點,不僅要考慮學生學習新知識所需要的基礎,而且充分考慮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已了解多少,從而確定新知學習的起點(維果茨基稱之為“最近發展區”);應突出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在比較中發現矛盾,引發認知衝突,使學生達到“憤悱”的狀態,為學習新知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保持學習動機,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應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去親自體驗,決不去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親自動手,決不替他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說的,讓學生自己動口,決不代他講。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點體嘗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數學的生命在於應用”——注重學用結合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數學的應用業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不少專家指出,數學教學不能“掐頭去尾燒中段”,要重視數學模型的建立和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一堂好課,不僅要讓學生建構知識的意義,還應使他們懂得知識的來源和實際應用,“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引自《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一方面,數學課本中有許多知識的教學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特別是幾何初步知識、統計知識及一些應用題的學習,都是從實際出發,經過分析整理編成數學問題的;另一方面,由於課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許多學生熟悉的喜聞樂見的生活事例未能進入課本。因此,教師應處理好數學的學與用的關係,注重學用結合,進一步認識和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注重學用結合,應在課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數學應用性因素,堅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出發;應儘可能地利用學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數據編製數學問題,體現數學與生活相伴;應在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上,改變封閉式的單向結構為開放性的多向結構;應儘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探索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實踐和應用中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着眼全面發展

  葉瀾教授說過:“課堂教學應被看做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引自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在數學課上,學生們除了學習數學知識,發展智能,還帶着自身的情感、動機、需要等一併投入課堂;學生們除了與教師交往外還與同伴之間進行相互交往;學生們除了認知、情意方面的發展,還包含群體合作能力、行為習慣及交往意識與能力等多方面。



教師數學教學反思 標籤:小學數學教師五項修鍊 語文教學 小學數學 給教師的建議 實習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