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天空觀后感(一)
夢想是成功的開始,汗水和努力是成功的階梯,堅持是通往成功的動力。
——題記
在這個人與人都迷失目標的時代,只有擁有自己獨立思想的人才會得到自己的天地,當整個世界都不再同意你的觀點,那麼就做好你自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火箭是他們的夢想,飛翔是他們的希望。生存的世界是如此的渺小,外面的世界如此寬廣,他們是躍躍欲試的蒼鷹,只有火箭是它衝出煤林的惟一希望。
這個世界是殘酷的,這個世界是冷漠的,但不要放棄自己的理想,因為總有一種力量在推着你走向前方,力量的源頭是家人的呵護,是朋友的鼓舞,是老師的支持,是愛情對你的牽引。
放飛吧,夢想!放飛吧,心靈!放飛吧,自由!帶着我的心,帶着我,飛翔吧!天空思湛藍無比,自由式無比寥遠,讓我飛出去吧!給我自由,讓我用夢想的塗鴉寫意藍天的廣博!!
天空在呼喚,不放棄!不放棄!堅持住,堅持是最後的機會,勝利是如此地接近我。我彷彿摸到了藍天——我終於摸到了藍天!!!
十月的天空觀后感(二)
這周有時間看了學校推薦的電影《十月的天空》。《十月的天空》是一個真實的築夢路程,一九五七年在維吉尼亞州的一個煤礦小鎮上,全鎮賴以為生的就是挖煤礦,鎮上的孩子,往後所從事的工作都被認定是要當礦工,且男主角侯默的父親身為礦場的負責人,所以他更是認定侯默是做礦工的料。
在那年的十月,蘇聯成功發射出第一枚人造衛星,煤山鎮的居民們也聚集觀看那象徵科技、如星光般閃耀的奇異光束,還是高中生的侯默也是人群中的一員,他屏氣凝神地看着它劃過星空,深深被它的震撼力所感動,在十月的天空下,他看見了自己的未來:造火箭!於是他找了3位好友一同研究,但試射火箭不斷地失敗,且得不到父親、學校的認同,並深受校長的質疑,甚至有一次他們試射的火箭被誤以為是引起大火的主因…但侯默母親的支持,及有幾位礦工工人的協助,以及萊莉老師的鼓勵,讓這群追尋夢想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從失敗中站起來,一直不斷研究及改進,終於成功的發射出屬於他們自己的火箭,贏得了科展冠軍以及大學獎學金,最後也得到父親的認同。
電影敘述的故事是真實的。四個男孩子後來都上了大學,擺脫了祖祖輩輩做礦工的命運。有的人成了銀行家,有的人成了知識分子,而帶頭的那個男孩子侯默,成了美國宇航局(NASA)的火箭設計師。或許,沒有這些男孩子,就不會有後來的Apollo登月飛船。在那年的十月,萊莉老師因患癌去世,年僅31歲。
在影片中,我看到了家庭,同學和學校對侯默的影響。尤其萊莉老師對侯默的影響令我感動。學校不僅有其基本的社會功能,同時還在多方面影響學生的人格發展,其中一種最顯著的影響就是老師教導學生的方式及學生實際行為之間的關係。
在片中當火箭男孩改良火箭后,準備在眾人面前試射火箭時,其中一個男孩擔心火箭發射失靈后大家會成為笑柄,這時萊莉老師給了他們鼓勵,她說"侯默,不必向誰證明什麼!記住這點,好好地去發射火箭。
萊莉老師為了鼓舞侯默,送給他一本有關火箭設計的書,被校長撞見。透納校長認為教師是要教育他們,而不是給他們飄渺的夢?可是萊莉老師卻回答:"飄渺的夢?你要看着他們這一輩子聞着那些煤渣?
侯默休學去礦場工作,後來聽母親說萊莉老師還在鎮上,他去找她。萊莉老師對他說:"我教了一輩子書,我相信你們若能贏得科展得到獎學金,或做有意義的事,我的生命也就有意義!侯默,你知道嗎?有時候你不能聽別人說的,要傾聽你內心的聲音。
從這些語言中讓我發現,老師對於侯默的愛惜與鼓勵,對侯默的影響是最深的。老師總在侯默堅持不下去的時候,適時的拉了侯默一把,讓侯默能再度面對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劇中,萊莉老師與學生之間,表現出這種以學生為主體性的互動歷程,她要侯默重視自己的自主看法,不必向別人證明什麼,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在影片的最後,侯默面對着躺在病床上的萊莉老師拿出了科展冠軍的獎牌,並且告訴萊莉老師,他們四人都拿到了獎學金,火箭小子都要上大學了。萊莉老師對侯默說:"你辦到了,我知道你行的。知道嗎,從今以後,我每年都要向我的學生誇耀,我教過侯默海堪和火箭小組。也許有一天,他們會受到鼓勵,而向你們看齊。
火箭小子們就要上大學了,在上大學前,他們發射了最後一次火箭,萊莉老師注視着火箭噴發的尾氣去世了。
我們作為教師要像萊莉老師學習,學習她教導學生的方式,以實際行動來改善自己的教學過程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