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觀后感>愛有來生影評

愛有來生影評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愛有來生影評(一)

  今天去看了《愛有來生》...這部電影我瞅着好久了...終於一波三折的今日上映。

  俞飛鴻十年磨一劍的作品,但是真正吸引我的不僅僅如此。

  第一次知道這部電影時,它還叫《銀杏,銀杏》...顯然是在段奕宏的博客里...因為他《士兵突擊》之後就去拍了這個。於是這部本來沒有什麼明星大腕(除了俞飛鴻本人和出場一共幾分鐘,近鏡頭就只有一個高虎外)的電影里2年後突然有了最大的隱性票房號召者——段奕宏。

  當然,要去電影院觀看一部文藝片,僅這一點是完全無法成為理由的。

  然後我看到了預告片...畫面感和音樂,以及故事都很不錯很驚艷:大腕級的攝影師和道具、剪輯師,徐克和王朔的特別加盟都為電影增添了期待性。但最讓我心動的,是故事。

  這是一個悲傷感人的故事,但還可以做的更好。俞飛鴻沒有把故事渲染到極限,但也並不失色。

  滿山的紅色杜鵑花,陽光下山地草甸上寧靜祥和的村落。蒼翠青綠的草甸上,蒼莽高闊的懸崖邊,兩個依依相隨的白色身影,畫面美輪美奐,綠的透徹,紅的狂熱……關於愛的五十年苦苦等待的故事,人鬼殊途的悲歌。等待五十年只為再看你一眼的凄美。這個故事絕對可以再深刻、再凄涼、再美麗一些的。

  問題也許出在節奏上。但雖然電影的節奏有些不夠流暢,前段和後段都卻很完美。

  問題的中心點是故事的“轉”——“阿明出家”這個情節的推進的有些突兀。電影對他情感的描述稍有單薄,讓觀眾無法一下子感受到他不得不以出家來求得解脫和寬慰的必然性。觀眾並在這裡不能自然體會到阿明的痛苦。如果這裡有一個切到現實時間的鏡頭,對阿明進行面部特寫,情感的表現也許會更好——段奕宏表演的精髓,就是眼睛。通過他眼睛的特寫,就能傳遞出阿明掙扎在無法得到回應和解脫的愛情中的痛苦。由於沒有厚實、深刻的對主人公進行情感鋪墊,突然加快的情節使得剛剛緩慢寧和的故事好似一根一直鬆弛卻驟然被扯長的皮筋一樣,不堪重負就要斷掉。當然,這裡加快是必要的,但卻有些許生硬。

  段奕宏的表演無疑是片中亮點,明亮真摯飽含情感的雙眼,溢滿着各種情感——對哥哥的愛,對阿九的情。俞飛鴻表演上發揮中規中矩,平庸的完成了任務,倒是李佳的活潑是片中調劑,可惜戲份遭遇剪刀。高虎一共出場幾分鐘,正面鏡頭只有一個,時間一兩秒,也算作主演……但作為導演,我不得不說,俞飛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後,來說我最中意的電影的根本——故事。

  這是一個凄美的故事,結尾達到了整個電影的高潮。於是《愛有來生》是一部擁有完美結尾的電影,結尾是最有味道的部分。

  最後阿明的話,阿明的頓悟,讓整個故事升華,也讓故事更加悲傷——可是我沒有想過為什麼要在這裡等她呢。五十年過去再也不能等的時候我終於明白了,我以為我再次見到她時能帶給她幸福,卻沒想過我是否還有能力能帶給她幸福,也許現在的她已經很幸福。那我的目的不就達到了么。其實五十年的等待,我只是為了再看她一眼而已。

  轉身,小玉想起阿明時,阿明消失在寂靜空曠的銀杏樹下,只留下鏡中那個當年身着喜服哭泣的阿九。

  阿明在最後終於明白,於是他走了,大徹大悟卻又自私。現今,小玉終其這一生都會無法忘記他——這個曾經在銀杏樹下等了她五十年的鬼魂,無論她多麼愛今生的丈夫。但阿明卻釋然了,釋然之後伴隨的必然是往事如煙,輕輕散去。

  銀杏樹下再次變成了一出獨角戲。

  如果愛有來生,如果愛有來生……其實電影想要告訴我們的,只是人走茶涼,愛沒有來生。

  愛有來生影評(二)

  今天看了一部新電影--《愛有來生》。會想要看這部電影是因為女主角俞飛鴻,長得不很驚艷但是很有氣質。前不久看了她演的《我愛你,再見》很喜歡。

  關於《愛有來生》的劇情其實十分簡單,就是關於愛與復仇的故事。整部電影的一大半篇幅都在講男女主角的前世,50年後的阿明於杏花樹下石桌旁喝着莫小玉泡的茶,娓娓道來五十年前的愛恨糾葛,不得不說很有意境。看片途中好幾次熱淚盈眶還得歸功於男女主角的表演功底和感人的氛圍。影片的色調很好,滿山的鮮花,一群馬賊肆意策馬於花叢間,聽起來似乎很矛盾很破壞氣氛,但是視覺上確實那麼協調,有種自然原始的美。

  “茶涼了,我去給你續上吧!”這是片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句台詞。阿九一直在說,每說一次都是對阿明心意的拒絕,她一直逃避阿明對自己的感情同時也努力忽略自己的阿明的感情,她一直努力讓兩人都不往最壞的結局走,卻最終走到了最壞的最後。從緊閉心房到深深愛戀,當中多少痛苦掙扎。預謀已久的相遇,命中注定的愛情。浪漫而感傷,讓愛也難開口,恨也不忍心!

  今生廝守無望,五十年後的阿明在投胎的前夕面對已是他人妻的莫小玉,再多的愛恨已說不出口,不需說。看着她幸福就好,是不是自己給的有什麼關係?唯一能做的是在絲絲茶香中追憶前塵,在莫小玉同情感傷的眼神下味微苦笑。笑什麼?既然阿九已不記得阿明,那就姑且當做旁人的故事來聽吧,就當作一個痴等了五十年的孤魂野鬼在消失的前夜的心情自白。看着她幸福就好,五十年終歸沒有白等……

  如果故事到這裡結束苦的也只是阿明,雖然觀者多少會為阿明抱不平但至少莫小玉是絕對的幸運幸福的,即使阿明真的永遠離開也是欣慰的,雖然多少有些苦澀。但是莫小玉最終想起來了,想起了前生種種,斯人已逝,杏花樹下哭得肝腸寸斷,引得旁人唏噓不已!

  如果當時沒有遇見,會不會有後來的劫難?如果上一世不是如此的深愛彼此,會不會有來生的約會?如果阿明更早一些便去投胎,這一世他們會不會白頭攜老?如果阿明沒有再遇見莫小玉,他們今生會不會更快了一些?影片叫愛有來生,如果有來生,太多變數,只能說是相愛的兩人對未來的憧憬,情到濃時的發痴罷了。《愛有來生》,這樣的感情太沉重,這樣的故事太賺人眼淚。

  愛有來生影評(三)

  不得不承認這是個尷尬到令人費解的年代,因為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都已看慣了“風花雪月”、“傳奇驚聞”,於是乎煽情抑或離奇的影視作品擺在觀眾的眼前時最常得到的反映就是“雷”“濉薄6關於“雷”和“濉鋇腦因卻很難解釋。說電影爛,可它中規中矩、滴水不漏;說片子俗,可放眼當下影壇舉世混濁,高雅文藝之流現在只是小眾的零食。娛樂狂歡的時代,總是有那麼多難以解釋的怪現狀存在。就拿美女導演俞飛鴻醞釀了10年並最終拍攝的這部《愛有來生》來說,看完了片子之後其實心裡都明白除了一些特別感性的人士會讚揚這部電影的細膩和動人之外其他的都會投之以冷漠的目光,這就是這部電影生於謇啄甏的悲哀。

  一位感性的女導演,一個令讀者十年念念不忘的愛情故事,一段人鬼殊途的苦苦執着,一部真摯的處女作,《愛有來生》的看點和噱頭確實不少。原著小說《銀杏,銀杏》讓俞飛鴻牽挂了整整十年,所以稱這部作品為“十年磨一劍”確實不為過。如果一個導演用了十年的時間來不斷地體味一個故事,那她基本可以不用劇本就能拍了,因為在醞釀的過程中畫面已經成竹於胸,在當下浮躁的創作風氣中這種推敲拿捏的創作傾向顯得彌足可貴。

  可惜這段人鬼間的奇情愛戀雖然能讓一個女子牽挂10年但將其拍成電影放置於大眾就顯得薄弱的多了。不單單是因為看慣“花開花落”的觀眾對於電影中的情感已經麻木了,往往一段奇情擺在人們面前時大家往往會先思考它合不合敘事邏輯,習慣了將感性的問題理性化。畢竟這種有點《聊齋》味道的人鬼故事在大陸市場並不討好,《畫皮》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苦苦在銀杏樹下等了50年的阿明是只痴情鬼,當他對着阿九的轉世那個已經成為人婦的小玉夫人講完了那段無奈的苦情往事的時候,阿明選擇了離開。最終有情人沒有終成眷屬,這段情話以凄美慘淡收場,也成為了永遠的故事。觀眾看完結局之後肯定會有人大罵這故事根本不合邏輯,一個鬼魂苦苦等了半個世紀就為了給愛人的轉世講一個故事然後走開?沒有幾個人會說那是他看透了紅塵和感情,在放下離開的同時也解脫了自己的心靈。

  古時中國觀眾能為《梁祝》《白蛇傳》《竇娥冤》流淚,瓦特的蒸汽機揭開了工業文明之後觀眾仍然會為《茶館》《雷雨》而揪心,信息大爆炸到來的時刻不但摧毀了人們的信仰也冰封了大眾敏感的情感神經。當然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莎士比亞之後再也沒有新故事”,莎士比亞之後所有的經典敘事套路已經寫盡了,任何新故事都是經典敘事套路基礎上的換湯不換料。現在影視作品無論敘事手法多麼出奇制勝也脫離不開“起、承、轉、合”四個字,所以作品能否感人很大程度上是對敘事技巧和導演功力的考驗。另一個原因自然是紛繁複雜的文化和繽紛的作品使得觀眾的心理浮躁了;終日為了生活而疲累的人們也沒什麼心思去看那些令人揪心的情感故事。死去活來的紛繁故事反而不如一句“你媽喊你回家吃飯”來得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