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血粉絲是在開封的一條小街上吃到的。
小街臨近著名的大相國寺,卻破舊而擁擠。但是這條小街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又因了鴨血粉絲,我一直記得,是胭脂河。這麼好聽的名字,該是有故事的。
的確如此。
據說以前這裡是有一條小河的,河裡流水淙淙,河上原有一座石橋,橋頭有一爿雜貨小店。店主是一老漢,膝下只一女,正值青春年華,妙齡二八,生得也是明眸皓齒,顧盼生情。恰一位落第士子,流落汴梁,於小店中得識此女子,便意有所矚。慢慢的,二人也是兩情相悅。叵耐女子的老父得知此事,卻堅決不同意。於是,這位士子就每天來此店中買一盒胭脂,然後站立在石橋上,把胭脂倒入潺潺的流水中。
一天天``````
天長日久,一灣清流竟被染成了胭脂色,微微的泛着紅。
最終,士子也未得到老漢的應允,憤而離去,竟投筆從戎,戰死沙場。女子聞聽,跑上石橋,望着胭脂色的流水,肝腸寸斷,竟縱身一躍,香消玉殞。老漢追悔莫及,然亦無可如何```````
只胭脂色的河水,還在淌着```````
於是人們就把這條小河改叫做胭脂河,而那個凄美的故事也就隨着河水流傳下來。白雲蒼狗,滄海桑田,如今的胭脂河已經沒有了,但有了這條小街,還叫做胭脂河。
胭脂河是陳舊破敗的,是擁擠和嘈雜的,但是覺得胭脂河好,這裡有生氣,有人間煙火。但從小街兩邊的小攤上,就能感覺出來。這些小攤都是賣吃食的,叫賣聲中,熱氣蒸騰,香味四溢。什麼小籠包子,水煎包子,燒餅,烙餅,油旋餅```````還有鴨血粉絲。
我那次在胭脂河轉着,不知道要吃些什麼東西,也沒聽說過鴨血粉絲是什麼玩意兒,就看着小店裡人挺多,連門外的街邊都擺上了桌子,於是我就停下了,在一張看不清原來什麼顏色,油膩膩的黑木桌邊坐下,要了一碗鴨血粉絲。旁邊坐的是一位大哥,手裡攥着剛從一邊的小攤兒上買來的兩個大燒餅,“咯吱咯吱”大口嚼着,捧起大碗的湯“呼嚕呼嚕”喝着,一副不亦樂乎的狀態,實在讓人為他的生活感動。
賣鴨血粉絲的是一個中年婦女,由於急着喝到這熱乎乎的湯,我眼睛就一直跟着她的手轉,。她先用小勺往白色粗瓷大碗里放了幾樣調料,然後把乾粉絲裝進一個鳥窩狀的漏勺里,在滾燙的湯里燉了一會兒,倒進碗中,然後又抓了一把切成骰子大小的血塊~~該是鴨血了,投入碗中。大勺一掂,冒着騰騰熱氣的高湯就傾滿了一碗,最後捏一小撮兒香菜灑在湯上,遞過來~~不是給我端到桌子上,而是我站起來,隔着她的操作台,接在手中,小心翼翼的自己捧到桌子上放下。桌子上有一小碟鹽,一小碟辣椒油,鹹淡和辣不辣都由自己調。我用筷子蘸了一點鹽,浸在湯里,略一攪和,就溜着碗邊兒吸溜了一圈兒,湯味兒醇厚,味道極佳。我事先已買好了餅,就一塊一塊撕着泡在湯里,這樣,餅吃起來外酥內勁道,還更有味兒。粉絲爽滑可口,鴨血塊兒酥酥的,脆脆的,很好吃。邊吃稠的,邊呼嚕湯,一碗下肚,便覺七竅通暢,汗毛舒潤,有暢快淋漓的感覺。
感覺不過癮,湯是可以再添的,不要錢。就吃過這一次鴨血粉絲,卻記憶頗深。
後來聽人說,原來這條小街上是回民聚居的較多,有宰羊的,羊血順着水溝流,血水紅紅的,像胭脂一樣,所以這裡就叫了胭脂河。但是我覺得不可信,因為回民信伊斯蘭教,是忌殺生的,平時雞鴨什麼的都得請阿訇來代替宰殺,而且說是宰,不說殺。
所以,我相信胭脂河是得名於那個有些凄美的故事。只是一直想不明白,一隻鴨子就那麼一丁點兒血,整天賣鴨血粉絲的,去哪兒弄那麼多鴨血呢?
己丑年二月十八子時於洛陽,是歲四月十三日改訂於西安
南陽任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