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買菜的我周末去菜市場逛了一回,在菜市場看到一盆盆的鱔魚,勾起我兒時的回憶。在我的記憶中,最令人眷戀的莫過於兒時與農村的夥伴到水田捉黃鱔的情趣。
在水田中捉黃鱔方法各式各樣,有直接用手捉的,有在晚上用手電筒沿田埂溝邊照黃鱔後用黃鱔夾捉獲的,但最具有特色要數農村用竹篾自編精巧的竹籠誘捕黃鱔了。其安全、輕鬆,而且捕獲的黃鱔也多。這種自編的竹籠,因為是專門用來捕黃鱔的,所以在農村其名為“鱔籠”。鱔籠呈圓筒型,二尺多長,口經約十厘米,整個鱔籠全部用約一厘米寬的竹篾編成,籠身都封得死死的,兩頭有開口,一頭封閉,另一頭是可以開啟的口子,其口子為倒剌狀,能讓黃鱔進得去,出不來。出口卻很小,僅能把籠里的黃鱔倒出來。出發之前,要用竹絲穿上蚯蚓放在鱔籠里,再用木塞將鱔籠的出口堵緊,待傍晚時分,把一隻只鱔籠全部安放在黃鱔常出沒的水田埂邊,這時人就可以回家睡安穩覺了。晚上,那鱔籠里的蚯蚓便會引來上當的黃鱔鑽進鱔籠覓食,此時的黃鱔只要一進去,就出不來咯。第二天一大早,趕緊到昨晚放鱔籠的水田中將鱔籠一一收到家中,鱔籠里的黃鱔、泥鰍都會給你一個個驚喜。
黃鱔多藏在水田邊有草或有隱蔽物的洞里。在農村,我們稱之為“鱔窟”。我們在水田裡只要去找“鱔窟”。裡面一般都有或大或小的黃鱔捉到,但也有空的“鱔窟”。黃鱔外形類似蛇,但其性格溫和,一般不咬人。但也會有咬人的時候,那就是黃鱔產卵時。記得有次在一條田埂邊,我發現了一處有一灘白色泡沫,憑以往經驗,那肯定是有黃鱔在產卵的鱔窟,於是,我就悄悄地試探着把右手食指輕輕的往洞里插,想探探虛實,我手指剛插進鱔窟,我分明感覺到摸到了黃鱔的頭,滑滑的,忽然一瞬間,“鱔窟”里的黃鱔狠命咬住了我的食指,我下意識的迅速將食指往外猛的一甩,那條黃鱔一下被我從鱔窟里甩在水田中,就在我驚訝的瞬間,那條黃鱔又快速從水裡逃之夭夭,而我不但未捉到黃鱔,食指反被黃鱔咬了一下,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在水田中用強光去捉黃鱔,那是安全多了。兒時的我們,晚上一見有月在天,心裡就亮堂起來。狼吞虎咽地吃過晚飯,每人就在腰間繫上竹制魚簍(簍口小中部大),帶上光線足的五節電池筒和黃鱔夾(一種用竹片製成的鉗型工具),邀約結伴趁着月光上路了,我們輕手輕腳的走進水田邊,站在田埂上,貓下身來,目光隨着赤眼的電筒光在水面上來回掃描,只要看見那靜靜的、懶懶的黃鱔竟然一動不動地躺在水田中,我們便會驚喜的定住手中的電筒光直射黃鱔,隨後張開隨身帶的黃鱔夾,對準水田中的黃鱔頭的下三寸部位杵下,夾緊,再提起,然後把插到的黃鱔裝入腰間的魚簍,再鬆開鱔夾,黃鱔就乖乖的在魚簍獃著,我們繼續水田中尋找着。
有時候,高興之餘在水田中也會遇到突然的危險,因為一心只顧看水面,顧不上腳下,所以走着走着,忽然感覺到腳底下軟綿綿的,移過手中的電光往腳底一照,媽呀,原來踩到小蛇了,膽小的我於是隨手扔下鱔夾,拔腿就跑。有時腳底一落空,便跌落水田中,驚心之餘,變成了落湯雞,這對於我們幾個小夥伴來說是常有的事,膽小的夥伴也會因此而洗手不幹,膽大的則照舊在水田中照夾不誤,因為畢竟黃鱔常有,而小蛇不常有。要說最令人高興的事那莫過於照到大黃鱔,一尺多長,比大拇指還粗,不知道的人還誤以為是條蛇呢,這樣的一條大黃鱔少說也有七八兩重,拿去清燉比參湯還滋補,這時心裡會美滋滋的,在月光的照映下,哼着山歌,滿載魚簍,打道回府。
黃鱔屬魚類,大多生活在水田、池塘、河渠等淤泥質水底里。黃鱔肉細嫩、味鮮美,刺少(只有主骨刺)且肉厚,常是桌上佳肴,而且黃鱔還具有高蛋白、高營養,滋陰壯陽,補血、補氣等保健功效,因此,頗受人喜愛。我們常把捉到的黃鱔拿回家,媽媽就會將黃鱔一一劃開肚皮,除去其內臟,再切成鱔段,放入鍋中,撒上辣椒、蔥段后爆炒,或放入當歸用文火清燉,再擺上一瓶酒,邀幾個好友對飲,聊聊在水田捉鱔趣事,其樂無窮。
農田裡原來都是使用“農家肥”, 農藥和除草劑幾乎很少用,所以水田的野生黃鱔、泥鰍、田螺比較多。如今,田間地頭都使用化肥、農藥,野生的黃鱔已是稀有了。目前市場上、餐桌上的黃鱔多為人工飼養。其口感與營養是無法與野生黃鱔相比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