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回老家了,去車站送他們。到了進站口,車站的安保人員不讓進站,只好送到站口就回來了。一個人走在路上,突然很想抽煙。這陣時間,抽的煙很多。網上流傳的話說得好,其實哥抽的不是煙,是寂寞。
想起《莊子·至樂》的一段: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嗷嗷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翻譯成白話文,意思是: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弔唁,莊子卻正岔開腳坐着敲打瓦盆唱歌。惠子說:“您的妻子和你做了一世的夫妻,養大了孩子自己年老過世,人死了你不哭也就罷了,還敲打瓦盆唱歌,不是太過分了嗎!”莊子說:“不是這樣的。這是她剛剛死了,我難道能不為此而感嘆嗎!推究起來,人最初本來沒有生命,不僅僅沒有生命而且沒有形體,不僅僅沒有形體而且沒有元氣。她混雜在無可捉摸之間,變得有元氣,有元氣又變得有形體,有形體然後有生命,現今又變而為死,這就和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她將要安然歇息於天地之間了,而我卻要凄凄徨徨地守着她哭,我認為不合乎常理的,所以我沒有哭哭啼啼。”
莊子於生死、離別之間逍遙洒脫。他做《逍遙遊》、夢化蝴蝶的典故世人皆知。只是世人終是不知是莊周化蝶,亦或蝶化莊周;是夢如人生,亦或人生如夢。又或者其實莊周即是蝶,蝶亦是莊周;人生即是夢,夢亦是人生吧?!
回到家,看見冰箱里還留着媽媽做好的飯菜,不但有今天晚上的,連明天中午的都已經提前預備好了。媽媽的飯菜總是世界上最可口的。吃着她的手藝長大,感覺是吃着一輩子的幸福。給媽媽撥了一個電話,剛一接通,媽媽便說:“我已經上車了。你回到家沒有?趕快吃飯。”這一輩子,估計媽媽最操心的,就是我的吃飯問題了,而我,最令媽媽討厭的,就是總不按時吃飯,或者不把她精心烹制的飯菜吃完。偶爾,我也頂撞媽媽的嘮叨:“少吃一頓飯,又不會死人。”媽媽會氣得一個晚上不說話,不理我。臨走的時候媽媽還說:“以後沒人嘮叨你了,沒人煩你了。”我笑了一笑。
熱好飯菜,擺在桌上。三菜一湯。這樣的飯菜,吃了幾個月,我胖了很多。攤開電腦,一邊吃飯一邊想着怎麼敘述對媽媽的思念之情。往日若是這個時候,媽媽肯定又罵我了:“死崽子,你就不能吃完飯再玩電腦嗎?”
最近,在參禪。很奇怪,自從參禪之後,很少生氣了,也很少罵公司的同事和下屬了。工作這麼多年,想想這個公司被我罵走的下屬應該不少了吧?我還不是老闆呢!難怪這些年一直沒有升遷和加薪。經常這樣罵走老闆的員工,估計老闆肯定早就對我的治理方式很不滿了,只是暫且隱忍等我自悟罷了吧?
前兩天去外地出差,手機掉了。掉的也是剛剛新買的手機,用了不到兩個月。倒是不貴,可憐的是這個時代的人們,似乎已經離不開網絡、電話這些現代的聯絡和通訊工具。出差三天,就像三天啞巴、聾子一樣,聯繫不上親人、朋友和同事。差點也耽誤了出去辦的事。業主沒聯繫上我,也把我罵了一頓。
晚上靜下來的時候,一個人想想。佛講因果,我最近不是信佛了嗎,怎麼也是諸多煩躁?想來想去,總覺得最近有兩件事是做得不妥的。一件是收了一位朋友的禮物,替他辦事;可惜事未辦成,禮物卻一直在猶豫退是不退;另一件事是罵了一位小姑娘。自己也挺奇怪為什麼要罵這位小姑娘,只是因為她沒辦好我交代的事嗎,還是因為有其他莫名其妙的原因呢?貪嗔痴三念,總是讓人迷失自己。因果卻不得不信。若行善事,即使人生坎坷,心中也自會坦然些吧?
晚上與前妻在網上聊天。她發了很多兒子的照片給我看。這兩個月里,只見過兒子一面。前兩天是兒子的生日,緊接着又是兒童節。本來想去彼處看看他,卻因工作原因未能成行;心中總是思念、愧疚,各種情緒反覆難安。兒子四歲了,與我相處的時間本來少之又少;偏偏我與他母親又緣去成空。想來這輩子,無論生、死、離、別,我永遠都無法彌補對他的虧欠吧?
佛曰: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佛祖亦有父母、妻兒;然佛祖於冥思處,看見人間大愛,至始大徹大悟。電影《西遊降魔篇》中有一段經典的對白,表達了導演和編劇對世間真愛的看法,也值得我們借鑒和引用一下吧:
菩提祖師問:“玄奘,現在你對大愛小愛,男女之愛是怎麼看呢?”玄奘說:“男女之愛,也包含在所謂的大愛之內,眾生之愛皆是愛,沒有大小之分。有過痛苦,才知道眾生真正的痛苦;有過執着,才能放下執着;有過牽挂,了無牽挂。”菩提祖師說:“你已經領悟了那麼一點點了。。。。。。”
佛說這個世界是“娑婆世界”。何謂“娑婆”?“娑婆”即是“有缺憾”。“娑婆世界”,即是“有缺憾的世界”。這個世界上,我們找不到一個完美的人,甚至很難真正做到一件完美的事。娑婆世界,有如此多的缺憾,才讓眾生知道應該珍惜轉眼即逝的快樂和幸福。
《金剛經》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其實再透徹一點的想,這個世界既然本無我、無他(她、它)、無眾生、無恆久、無剎那。。。。。。那麼這個世界應該也無生、無死、無痛、無苦、無煩惱、無快樂、無幸福。。。。。。一切皆空而已呀!
引用林清玄的文字和《維摩經》的故事結束我的這篇文章吧:
有一天,佛陀講述“隨其心凈,則佛土凈”的無上菩提心法時,舍利弗心中興起這樣的疑問:“如果菩薩心清凈了,看世界就清凈。那麼佛陀當年做菩薩的時候,難道他的心不清凈嗎?我想,不是菩薩心不清凈,而是這個娑婆世界不夠清凈吧!”
佛陀知道他內心的想法,就先問舍利弗:“是日月不明亮呢?還是盲人看不見呢?”
舍利弗回答說:“當然是盲人看不見,怎麼可以說是日月不明亮呢?”
於是佛陀說:“一般人因為煩惱根深蒂固,看世界總不覺得它是莊嚴清凈的。其實世界本清凈,只是你看不見罷了。”
此時,螺髻梵王也對舍利弗說:“你說娑婆世界不清凈,實在大錯特錯。在我眼中的這片世界,就像自在天宮那麼莊嚴美好。”
舍利弗心中的疑問仍不能解,他說:“我看這世界,有高原、有山谷、有荊棘、有沙礫、土石山丘,到處充滿了污穢,難道是我的眼睛看錯了嗎?”
螺髻梵王說:“修道的人,因為修為不同,看世界才有差別相。舍利弗啊!如果菩薩都能以平等性智觀一切眾生,依循佛的智慧方便努力修行,則必能見到娑婆世界也是美好異常的。”
佛陀為了加強舍利弗的信念,並印證這是事實,便以足指按地,剎那之間,三千大千世界化作極樂國土,天雨曼陀羅花,七寶池中蓮花微妙香潔,微風吹動樹林發出美妙的聲音,有如百千種音樂同時俱作,在場的每位菩薩,都看到自己坐在蓮花座上。
這時,佛陀說:“娑婆世界本來就是如此美好,就好像在天上,大家同一餐具吃飯,隨每人自身福德不同,飯色就有所不同。如果人的心清凈了,就可以見到這世界美妙莊嚴的一面了。”
佛陀說完話后,把足指收回,娑婆世界又回復了本來面目。
這個動人的故事啟示我們:如果我們眼中所見到的世界不夠美好,不要先怨怪這個世界吧!應該先看看自己夠不夠美好。
娑婆世界在哪裡?就在這裡!
極樂世界在哪裡?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