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時興“民主生活會”,年終大家坐在一起,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有一位仁兄自我檢討:“學習不夠刻苦,看書看皮,看報看題……”覺得說法很新穎。其實,大家都一樣,除了教科書,買回來的書誰能本本都讀呢?除了“元旦社論”,報紙上的文章哪能篇篇都看呢?
不過,看報看題也是一種學習,題目看多了,也能看出一些門道來。我為寫回憶錄,瀏覽了近幾年的《XX日報》就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每當有新書記上任,這一地區大小官員等都蜂擁而至新書記曾任職的地區考察學習。不是靜悄悄地去,靜悄悄地回。是大張旗鼓地去,風風光光地回。在報紙頭版宣傳報道,說學到了真經,收穫頗豐云云。文筆好的,還要連篇累牘地發表“感悟”之七、之八的……有肉麻的還要吹上幾句新書記的老政績,熱鬧的很。書記換得勤,學習考察的城市換得亦勤,反正是國家(納稅人)花錢,不亦樂乎?只是有一種“你唱罷來我登場”的味道,平添了世道炎涼的感覺。
我曾經接觸過一些參加考察的官員,有時也口吐真言:經驗那是那麼容易學到的,不過是想了解一下新書記的思路罷了。其實,這只是半句真話,了解新書記的思路,看看新書記的講話不就行了嗎,何必鞍馬勞頓?說到底是想了解新書記脾氣秉性、處事原則,看看他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以便投其所好罷了。我更喜歡聽直爽的朋友的真話:找找新書記的親朋好友,看能不能引薦引薦、關照關照。其實,也怪不得這些官員,更不能上升到道德品質的高度來評判他們,現在官場生態就是這樣,“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烏紗帽”在人家手裡拿着,只要當官就不自在呀!
出現這種現象雖然不能拷問官員的道德,但是與官員的價值取向還是有一定關係的。現在,有人把做官稱為從政。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從政和做官在價值取向上是有本質區別的。“從政”,追求的是某種政治價值和社會理想,其行為注重社會歷史責任,處理問題遵循一定的的原則。因為心中有既定的政治目標,這種追求體現為一種信念,表現為一種情操。“做官”,以官位作為基本坐標,其行為選擇是根據官場的需要來決定。想什麼、說什麼、做什麼都圍繞着一個目的----保官陞官。“做官”的人一般是不講究道德底線的,為保官陞官可以不擇手段,趨炎附勢、人云亦云也就在所難免了。 “從政”和“做官”的境界是不能相提並論的,有時我把從政者和“做官”的人比作藏獒和哈巴狗,藏獒只忠誠一個主人,從不卑躬屈漆,哈巴狗搖尾乞憐,誰給吃的跟誰走。但一想也不對,藏獒勇猛無比,哈巴狗根本不是對手,但在現實生活中,從政者很容易被“做官”的人算計、排擠、愚弄,時髦的話叫——“劣幣驅逐良幣”、“逆淘汰”、“潛規則”。在一個時代的政壇上“從政”的人少了,真正為社會負責任的人就少了。“做官”的人多了,只為自己的官職負責任的人就多了。那麼,這個社會的政治上的清明就很難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