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此言甚是。吃飯是咱們老百姓的大事件,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我很喜歡老話兒,總是透着指點江山指點人生的道理。和朋友聊天,說到吃,話題自然就花樣百出,什麼地方的什麼菜好吃,什麼館子的特色菜拿手,都爭先恐後的娓娓道來,讓人覺得自己會吃愛吃吃得精,祖國的飲食文化太過博大精深,往往是舉不勝舉,說到情真處,無不垂涎好幾尺。
生活說到底是比以前好了,原來是擔心沒得吃,哪有選擇,現在呢,是苦思冥想吃什麼,似乎同樣的肚皮,都與時俱進了,也變得矯情起來。記得早些年讀過一句詩,好像是,平生修得隨緣性,粗茶淡飯也知足。這句詩不知出自何人之手,當時是買的一個筆記本,本子的封面有一幅畫,簡潔幾筆勾勒一個蓬首垢面的道人,笑呵呵的坐着,身後一抹竹影,點綴些許片石,石頭上一隻粗瓷大碗,竹筷橫陳。
當時就想,這或許是出自哪位出家人的感悟吧,隨心隨性的隨口吟哦着自在天地心情,自勉以及勸化。。。寫到這裡,我忽然就想着要去查閱這句詩的出處了,遂百度一番,結果如下:〖出處〗知足常樂語出》:“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說:罪惡沒有大過放縱慾望的了,禍患沒有大過不知滿足的了;過失沒有大過貪得無厭的了。所以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是覺得快樂的。粗茶淡飯,成語,意思是形容飲食簡單,生活簡樸。出自宋·黃庭堅《四休導士詩序》:“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近義詞是家常便飯、粗衣糲食。百度也不是完全知道,但於這句詩的理解,似乎又多了些深刻的意思。粗茶淡飯飽即休,不管什麼好歹,吃飽了就算了,補破遮寒暖即休,衣服是拿來遮寒的,暖和就可以了,有補丁也不怕。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
以黃庭堅的身份,那算是文化官員,應該不會缺錢少糧,他這樣寫出來,是怎麼個意思呢?難道吃厭了山珍海味,像時下官場眾生一樣,改口找些鄉野小炒,農家土飯了?又不是很像,讀書人的氣質,更有感悟和參透的影子在其間浮現。相比較,我更喜歡后一種解釋。
身處鄉村田園,才有了慢慢追索生活細節的種種心思,清閑清凈,似乎沒讓人開悟的更多,人的思想,是一個反覆比較和不斷更新的複雜程序,想做到不滇不貪何其難也。好在我們還有時間來學習領悟人生給我們的諸多提示,能不斷的修正自己,平生修得隨緣性,修是一個關鍵,至於得到得不到,那隻好隨緣了。
其實但凡普通人家,大多依然是家常便飯,我覺得和詩里想表達的粗茶淡飯應該是差不多的,沒有那麼講究,隨意性很強,或許是粗米雜糧,也或許是清油時蔬,白菜豆腐,把肚子填飽,心便可以安定下來,當然,如果有些酒來,那日子就煦煦然了。《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經歷富貴貧寒之變方有紅樓一夢,從“看他起高樓”到“看他樓塌了”,終於悟得一碗粗茶淡飯也能吃的香甜舒適,所謂索求越少,快樂越多,可能與此大致相象吧。
對於我們來說,粗茶淡飯可能沒有太多的寓意在裡面,不像那些醒世者的或是志趣高雅的人,把吃喝粗茶淡飯當做一種修行或是人生境界,我們也就是吃家常的飯菜,品味居家或聚友之樂,過凡人質樸的日子,該是沒什麼說道吧。然而又不是那麼回事,滿心歡喜的,能從粗茶淡飯里吃出對生活的感恩和熱愛,好像也有一番快意。有誰在說,能把簡單的日子過得不簡單才是大智慧。粗茶淡飯,竟也有惑與不惑在裡面,笑容可掬的看着你,像普世的一尊佛。
撫摸着心滿意足的肚子,走在微風徐徐的鄉間公路邊,有一些鄉親就在自己的院子里和你打着招呼:吃了嗎?
吃過啦。這樣祥和的清晨或者傍晚,讓你對生活又多了一層認知,粗茶淡飯的生活,那是最原始的經營日月,沒有城市裡酒桌上推杯換盞,沒有大酒店輝煌燈光里的陽謀陰謀,隨心所欲,率性自在,可以這樣的輕鬆愉悅。
落日的餘暉給遠近的人和物描了一圈金色的邊兒,家禽家畜各自回家,房樑上新落戶的一對燕子柔聲細語的耳鬢廝磨,葡萄架和門前的桂花樹深綠如蘭,你忽然沒有語言來訴說,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其實,不用說什麼了吧。都是過日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