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散文欣賞>尋芳問跡白鹿洞

尋芳問跡白鹿洞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冷寂的日子走遠了,日色漸長,春意正濃,大千世界變得繁富起來。不覺中滿眼已是翠綠深邃的寫意:遍地的草綠、野花,枝頭上的芽簇在和風中弋舞,映着藍天閃閃發亮,透過縷縷春光,呈現出生命誘人的可貴。每年在這個季節,我總要想出些法子來,逃遁一段喧囂、濃艷、盛麗的日子,把身心完全交附給靜謐清幽,用短暫的時光,竭盡消解長時間以來積囤在身體內部的浮躁成分。人的步態與心態大致是相關的,有了一份殷殷的期盼,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每行走一步,步態逐漸有了輕曼而又持重的感覺;這輕曼、持重感真好,讓一路尋芳問跡的我更加從容、堅定、自信,為抵達精神體驗尋求可靠保證。

  ??朝聖,對一個文化人的文化生命來說,自不多言了。我想,每走到一處自己認定這生中非朝聖不可的地方,知識的長進、眼球的過癮、肉身的愉悅都在其次,而全身心浸淫在那裡的內核精魂才是重要——這大抵叫着精神體驗吧。精神體驗屬高層次的心靈活動,需要有個讓你靈魂深處得以慰藉和心靈話語系統的對應物,能將積蓄在你生命中的激情酣暢淋漓地釋放出來,與你的文化人格構建的對應物融合起來。這就是我為什麼在有可能的前提下,找准這個季節機會,背上簡便的行囊,邁開蘊涵著文化意味的步履——走向我所需要朝聖的地方的原由了。

  ??廬山五老峰南下,這座在群山綠樹掩映中的樓閣庭院式的古建築,是個封塵了幾多世紀,卻又時時被中國文化人魂牽夢繞的書院。此行目的不在於純粹觀賞那跌宕有致的建築、氣韻宏偉的古典、古樸典雅的氣息,而是來尋訪這裡最早主人的足跡,以心靈的追問,諦聽那曾經飽滿悠揚的琅琅書聲。然而它的主人和書聲早已湮滅在千年時空里,那我還在尋求什麼呢?

  ??時光倒回一千多年前,南唐升元年間。時值油菜花開得正燦爛,一切沐浴在春晨曙色里,江州刺史李渤牽着一隻白鹿舊地重遊,悠然往山峰迴合、石環天然貌似洞形的后屏山一路踏青而來,新出任的江州官員今天難得有個好心情。李渤置身在蒼松翠竹、鬱鬱蔥蔥的勝境中,久違了,這絕美的景緻再次讓這位洛陽人陶醉不已。遊了好半日,李渤似乎有點累了,終於在幽靜山谷的一角落站住了。李渤輕鬆地嘆過一口氣,十分地愜意地朝四周環顧一番,臉上堆滿了得意的神情,他捋了捋足有半尺長的鬍子,似是對着他終日相隨的白鹿說:年輕時,我和我弟李涉發現這裡四面山水,清邃環合,沒有市井之喧囂,有的是絕美的泉石之勝境,是隱居讀書的理想之所,於是我們就隱居這裡讀了好幾年的聖賢書。想當年,儘管兵荒馬亂,各處學校毀壞,可江州的士子還是多次前來求教我們。到廬山隱居和避難的讀書人,也常到這裡來和我們研討學問,交流心得,那是個怎樣令人追懷的美好日子啊。如今我出任江州,有能力為這裡修建一座供學子讀書立說的書館。說到白鹿,不由讓人想這個充滿人性化的神奇故事:早年李渤在此隱居潛心讀書的日子裡,感動了一隻白色的神鹿,悄然來到他身邊與其朝夕相伴,日子長了,白鹿被主人馴服,善通人性。白鹿常常跋涉二十餘里,到鎮上為李渤沽酒買墨,投遞書簡。需購物品時,李渤就寫張紙條,連同銀兩放在小竹筐里,掛在鹿角上,白鹿就會將主人需要的東西帶回來,從此人們管李渤叫“白鹿先生”。李渤業成后,白鹿卻死了。若干年過去了,此時此景讓李渤無限感慨……值得欣慰的是,李渤這番心聲,也能夠得到新馴服的、同樣能幫主人傳遞信件和物品的白鹿響應,“咩咩”幾聲,算是聽懂了主人的心聲。不久“白鹿先生”在此修建亭榭殿堂,置學田數十畝,初步有了書館的雛形。然而,李渤謝世后不久,白鹿洞書館陷入岑寂荒涼。

  ??儘管白鹿洞書館的主人走了、岑寂了,然而文化的力量總是那麼的有張性;歷史的進程既有它的層斷面更有它的連續性。白鹿洞於今后的命運自然有它的追隨者來承繼、把持。一百多年後,一位大儒的名字永遠與白鹿洞書院黏貼在一起。共3頁,當前第1頁1

  本散文作者:馮順志

  ??說到歷史上的書院總是繞不過一個人名字。朱熹,對這位大教育家,閩學的開創者,我作為閩北人並不陌生。最早接觸到朱熹名字是在那個特殊年代——在大批判的語境里,只給我留下虛偽遮己、嚴苛待人的“革盡人慾,復盡天理”之印象,其他知之甚少。若干年後,我在涉及閩北地方文化時,才真正開始接觸朱熹,對朱子理學、教育思想有了粗淺的認識。

  ??朱熹與南宋書院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公元1170年,四十一歲的朱熹開始在武夷山脈探求傳播文化之路,他那強勁的步履讓閩北大地蒙上一層濃厚、溫煦的文化氛圍。二十多年間,朱熹在建陽寒泉塢創建了寒泉精舍,這是他在閩北創辦的第一所書院。若干年後,朱熹又在建陽、崇安(今武夷山市)交界處的莒口東山廬峰之巔建了雲谷書院,作為講學著述之所,還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后名紫陽書院,廣泛招收門徒,傳播理學。最後在建陽考亭建竹林精舍,聚徒講學。由於學徒增多,朱熹將竹林精舍擴建,更名為滄州精舍,后稱考亭書院,全盛時學生達數百人之多。朱熹死之後,宋理宗親筆題“考亭書院”牌匾,刻在書院前的牌坊上。與朱熹生平有關的書院有67所:創建4所,修復3所,讀書講學47所,題詩題詞13所……可見,南宋書院的繁榮發展與朱熹的教育實踐活動是密切聯繫在一起的。

  ??對白鹿洞書院貢獻最大同樣是朱熹。公元1197年仲春,朱熹以秘書郎授知南康軍的身份來到星子縣。朱熹到任伊始,便接二連三地張榜、行牒,反覆申明,凡知白鹿書館實情者,“不拘早晚,赴軍衙門訴說,切待并行審實措置施行”。這年可謂是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大事年。當朱熹懷着一顆為復興育人的書院焦急之心步入白鹿洞學館遺址時,迎接他的是一片蒼翠欲滴、鐵臂虯枝、針葉燦然的古松。朱熹抬頭凝望,棵棵碩大的松樹蘊藏着一種不可言狀的神奇氣勢,以無比勃發的生命力,展示出一種崇尚的優雅肅穆、禮性修養、風貌氣韻逼仄着朱熹,頓時讓他產生一種莫名的莊嚴感與神聖感。朱熹完全被這裡的地勢環境迷醉了,他深為李渤超人的眼光所折服,正如李渤《真系》中所描繪的那樣:“溪由洞底而過,若陰陽魚中線,地生靈氣焉。”朱熹感喟,這真是個“無市井之喧,有山泉之勝”讀書講學的好地方啊!難怪乎,李氏兄弟選此地“隱居理道”,並馴養了一隻“慰情聊勝”的白鹿為伴。但李氏兄弟倆誰也沒有預見到,一個多世紀后,竟然以這隻白鹿為這裡命名,成為幾百年來一直是中國文化人頂禮膜拜的圖騰。

  ??“廢壞殆且百年”的白鹿洞書館,滿目蒼涼,原有的房舍均已坍塌,學田散失,文書典籍皆毀。朱熹以超凡的大家氣度,僅用半年時間就將書院興復起來了。書院修后,朱熹立即意識到書院辦學的精神宗旨,必須有個學規來體現其基本精神。這位滿腹經綸的大學者徘徊在密林幽徑深處冥思苦想,熬了幾個不眠之夜,終於訂立出一整套忠於封建社會綱常的總精神——後來成為元、明、清朝代實施教育的共同準則《白鹿洞書院揭示》學規。其中規定“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之要義是精華部分,它要求學生多讀書,多請教,多思考,多分析,多實踐。他還總結出《朱子讀書法》,精闢地指出,學習要循序漸進,熟讀深思,虛心涵詠,切己體察之要領;提出教養、求學、修身、處事、接物之道。朱熹還在學規之後,特別對學習與修身作了一番精闢的詮釋:“熹竊觀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朱熹講學和教人為學的目的,不是要人們學到雜亂的知識,寫得出華麗的文章,藉以沽名釣譽,謀取利祿,而是為了要人們按儒家經典,讀書窮理,修己治人。朱熹明確把講明義理,道德修身的教育思想作為書院的教育宗旨。面對《白鹿洞書院揭示》凝思,嚴密的學規,不頹的精神內涵,使白鹿洞書院成為幾多百年來中國社會教育的最高準則,着實有它深刻的治學、做人、處世意義。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整套儒家經典為基礎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不失積極意義,“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一系列學習程序,讓代代多少學子受益匪淺,在重塑儒家經典、掇英弘菁、培養士子起到了不替代的作用。共3頁,當前第2頁2

  本散文作者:馮順志

  ??流連在白鹿洞書院里,讓人眼前一亮的“切中學者深微隱痼之病”勒石為記的內容。儘管朱熹與陸九淵的學派,哲學觀點、教育思想都是各持己見,分歧很大,朱熹仍還是邀請了“論敵”象山學派代表人物陸九淵登上白鹿洞書院講台進行學術交流。在這講台上,陸九淵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為題,講述出令人博彩的觀點,這讓朱熹在心靈上大為震動,後來朱熹與他的學生說:“熹當與諸生共守,以無忘陸先生之訓。”這是朱熹開創了書院邀請不同學派講學之舉,主張不同學派間學者進行交流學術,汲取營養,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作為一代大儒,要做到不黨同伐異,只求同存異實在不易,這需要以超常的勇氣來擯棄門戶之見。通過一次次的學術交流,為後來白鹿洞書院的繁榮起到了深遠的積極作用。

  ??追懷歷史,從南唐李氏的“引流植木,建台築榭”的白鹿洞書館,到朱子創建中國高等學府的白鹿洞書院,始終沒有悖離傳播文化、學習方法、交流學術、培養士子、文化人格構建融為一體的這個根本宗旨,它的強健的生命力就在於此基。時光在無聲流失,多少人間事過眼煙雲,而千年書院依然以它不朽的精神所在盤踞在深山密林里,源源生髮出古樸紉性的文化氣韻,它像一位悠遠深邃中的睿智老人,默默地注視着世事輝煌與衰微的輪迴。

  共3頁,當前第3頁3

  本散文作者:馮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