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在仕途失意的時候,特別是一些年輕人官場受挫的時候,常常發出一種怨嘆:“唉,我受到埋沒了。”那怨嘆中,顯然蘊含了無限的傷感、失意和不平。大有生不逢時,恨天不公,憤世嫉俗,潦倒此生的惆情。
??其實,按照佛家萬事皆有因的觀點去解釋,埋沒也是一種結果,它一定有着必然的原因,或許是時機還沒有成熟,你就急不可待了;或許是你心中以為的埋沒,那其實就是你的正果,只是你的慾望太高,不能接受,不能正視而已。
??說到埋沒,又豈止哪一人啊。只是不同的人對待埋沒的態度有所不同而已。姜子牙埋沒了七十二年,他不叫不嚷,垂釣渭水,審時度勢,一朝被用,建立了千古不朽的勛業;諸葛亮於豪傑蜂起之時,靜卧隆中,躬耕壟畝,得劉備三顧,一舉而成天下三分;毛澤東在第五次反圍剿時被王明解除一切權力,僅保留下中央委員的職務,可毛澤東沒有怨嘆,他堅持同王明的錯誤路線作堅決的鬥爭,最終,在全黨全軍最危急的時刻被推上領導崗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至於鄧小平三落三起,最終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更是傳為佳話。歷史和現實生活中,被一時埋沒的人其實是數不勝數的。
??司馬遷在《史記·報任安書》中曾有這樣一段話:“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司馬遷所舉之例又豈止是埋沒那麼簡單,簡直就致命的打擊,可這些人就是在這樣的厄運中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和英名。這或許就是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道理。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埋沒”可以說是一種蘊育,是一個人凝思、修身、煉志,實現脫胎換骨、實現人生飛躍的最好的方式。也可以說是一個有意義的生命在發展中必須經歷、不可缺少的階段和過程。
??對於埋沒的理解,我們不仿藉助一點自然界的啟示:一粒種子放在盤子里,幾年就會幹燥脫水,失去生命;把它埋在泥土裡面,經過幾天,它吸收了大地的水分和營養,就能發育成小苗,長成參天大樹。“埋沒”儘管只有幾天,可是,這幾天的“埋沒”卻讓種子發生了質的變化,幫助它實現了本身的價值和生命的轉化。對於種子來說,沒有“埋沒”行嗎?還有地下的礦藏,如煤,要經過幾十萬年的“埋沒”,要在萬古玄封中,在沒有光,沒有熱,沒有聲,甚至是沒有生命的死一般的世界里,不斷壓縮自己的身軀,凝聚自己的能量,最終才得以形成。煤,不經過幾十萬年的埋沒行嗎?當然,如果你本身即不是種子,也不是煤,只是一塊朽木,你害怕埋沒后不久就會爛掉,那又當別論。
??至於要問:埋沒的為什麼是我而不是別人,那你就要看自然和社會的選擇了。你是煤,是黃金,對人們有利,就是埋在地下幾千米,人們也要把你挖出來;你是拉圾,是病菌,對人們有害,你就是浮在地面上,人們也要把你深深地埋起來,不讓你見天日;如果你無利無害,碌碌平庸,即使沒有被選擇重用,又何談“埋沒”呢?
??我聽說越王勾踐劍,在地下埋沒了近三千年,出土時仍寒光森森,殺氣逼人,三千年不失王者氣;地下的熔岩“埋沒”幾十億年,一旦衝出地殼,驚天動地,摧枯拉朽,那景象蔚然壯觀。這兩件事也啟示我們,真正的強者是不會害怕埋沒的,因為你有衝破埋沒的能力。
??俗話說,是金子總是要發光的,這也是人們對待“埋沒”的一種很好的看法。當我們覺得被埋沒時,最好先不要怨天尤人,勞騷滿懷,還是靜下心來好好想想吧,是否真的是被埋沒了。如果還是想不通,你就常在心裡默誦這樣兩句詩詞:“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它會提醒你:即使你爭來今天的顯達,最終也不會逃過歷史風塵的埋沒。這句有些消積,但也不失為一劑清火良藥,常服用,可以消除你心中那種過分的執着,使你那躁動失衡的心冷靜、平衡下來。第二句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句很積極,它會使你對“埋沒”有更新、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古月一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