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畫《蒙娜麗莎》被奉為西方油畫的經典。
雖不懂賞畫,但長期耳聞染,蒙娜麗莎形象已印入我腦海,那高貴、典雅、美麗的容言,那端莊、嫻靜的神態,還有那神秘的微笑,此刻的她表達着一份怎樣的情感?
當偶爾讀到藝術巨匠達·芬奇創作《蒙娜麗莎》這幅畫的過程,我很驚訝,突然有個莫名其妙的想法,達·芬奇是在做畫嗎?
這幅畫創作靈感來自於達·芬奇的一次偶遇。
1503年春天的一個早晨,達·芬奇正在一條林陰道上散步。突然,在一座二層樓的涼台上一位氣度不凡的女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她那端莊、嫻靜的神態使她非常想給她畫一張肖像。這位叫蒙娜麗莎的女人是佛羅倫薩商人弗朗西斯·佐貢多的妻子,徵得女人和佐貢多的同意后,便開始為這位女人畫像。蒙娜麗莎純真善良,使他產生了強烈願望,要尋求最新的藝術語言;用盡善盡美的形式,創造一個完美無卻的中世紀婦女形象。
這一畫就是4年,這4年間,他為了畫出一張“比真人還生動”的肖像傑作,他整天思考琢磨品味這張典雅美麗的容顏。她坐在那裡,靜靜的做模特,他站在畫架前,審視着她,研究着她,經常沉思半天也不動一筆,有時半天畫上一筆就放下,怎樣將她完完全全、真真切切的畫到這張紙上,達芬奇煞費心思。為了消除蒙娜麗莎做模特的疲倦、呆板,達芬奇請了樂隊和歌唱家在邊上演出,以愉悅她的心情,使她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達·芬奇做畫向來是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名畫《最後的晚餐》是他早期經過4年反覆研究修改完成的。但在《蒙娜麗莎》這幅畫的創作過程中,我感覺到達·芬奇注入了一份另類的情感。試想,面前一位心儀的女子,用4年的時間來面對,當審視她美麗的容顏,當研究她的明眸、她的眼神,當四目對視時,心靈難道不相通?至少。達·芬奇的心在跳動,情感在釋放,一筆一筆的釋放有眼前的畫紙上,蒙娜麗莎那神秘的微笑,是對達芬奇最好的回贈。
畫了4年,人人都稱讚這幅畫比“真人還生動”,但達·芬奇看來這幅畫“還沒最後完成”,1516年,當達·芬奇離開家鄉意大利去法國時,便隨身帶走了這幅《蒙娜麗莎》,準備找時間再對其改加工,直到1519年達·芬奇去逝,這幅畫一直伴隨在他身邊,後人評價達·芬奇為一流藝術大師,對作品質量要求嚴格,但我更認為“畫言情”,蒙娜麗莎是達·芬奇偶遇的“紅顏”,當畫家達·芬奇遇上了已為人婦的蒙娜麗莎,為她做畫4年,整天面對一個美麗心儀的女子畫來畫去,是在做畫嗎?而且這幅畫達·芬奇一直隨身攜帶整整後半生。
這是一個錯遇,錯誤的季節錯誤的環境錯遇了一個心儀的人,畫家達·芬奇用畫筆成就了蒙娜麗莎之名,蒙娜麗莎用神秘的微笑圓了達·芬奇的夢。
美麗的錯遇,他用他的畫筆留住了她一生最美的容顏,達·芬奇做的高雅,成功;蒙娜麗莎美麗的容顏永駐了,達·芬奇也成就了自己,達到了繪畫藝術的巔峰。
現實生活中的人,假如擁有一場美麗的錯遇,就給她做一幅畫,就給他回贈一張最美的笑臉,足矣!成就別人也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