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厭倦了城市的嘈雜,也許是疲憊於生活的忙碌,我喜歡獨處已經很久。
常常獨處一室,把喧鬧隔開。泡上一杯綠茶,打開一卷詩詞,或輕聲地誦讀,或默默地沉思。讀着那些長長短短的句子,將千年神韻在心中吟唱,那一幕幕煙雨斜陽、曉風殘月便在眼前再現。我似乎也正憑欄凝眸,望大江東去,暮靄蒼茫;立柳岸清秋,念庭院深深,細雨蒙蒙。在亦真亦幻的情境之中,生出了許多的感慨,如與古人對酌,傷其神、憂其思、念其情。於是乎,他即我、我即他,我也傷春懷遠、感離愁別怨、嘆人間如夢了。似怡然心會,常常也跟着寫下幾句平仄險韻。然而在短暫的欣喜之後,總是會陷入莫名的憂傷,整日鬱鬱寡歡,難以釋懷。
我知道這一縷憂傷,它已跟隨了我多年。就像我的影子,無論是在日光下,還是在月光或燈光下,它始終存在着,跟隨着我。只要我一回頭就會看見,甚至不回頭也能感知。慢慢地,我習慣了它的存在,認可了它的存在,甚至於依戀着它的存在。
我很喜歡獨自在細雨中漫步,甚至是徘徊。任由細細的雨絲飛沾在我的手上、臉上、眉間,感覺絲絲清涼、滴滴穌潤。不由得就想閉上眼,佇立着,靜靜地聆聽、默默地感受。想起在鄉下老家時,細雨下在田野里、池塘里的聲音,是那麼輕柔、平和,細緻、綿密,似乎有誰在輕輕低訴。世界好像都停止了運轉,只有這天籟之音包圍着。聽雨,心會靜得十分地純粹!
雨的世界也是靈動的,輕柔的雨能慰籍疲憊的身軀,安撫寂寥的心緒。循着雨聲,我也能聽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很多很多。而我寂寞濕潤的心頓時又會被那憂傷環繞,像無邊的雨霧,靜靜地蔓延……
我喜歡自然的很多東西,不論是晴空的明媚,還是陰雨的韻味,不論是月夜的朦朧,還是雨夜的呢噥,哪怕是一莖草一片葉、一朵白雲一縷霞光,我都非常喜歡甚至迷戀。特別地,當一輪滿月靜靜地懸挂夜空,無論夜多麼深,我都會倚欄而沉默。無盡的夜空、千年的皓月,我似乎與古人相望、與歷史相對,似乎與青春敘舊、與人生暢談,又似乎什麼也沒想,只是陶醉於月夜的清柔、靜美。不知覺中,露涼燈滅,似冰肌玉骨,羽化而登仙。這,好像是一個久遠的約定。這樣的約會,儘管會讓我心潮起伏、無法入睡,但只有這時,我才能見到原本的它們、原本的美。
這些自然的存在,無比靜默、優美!它們不因世界的喧鬧而改變,它們好像遊離在塵世之外,似乎與現實無關。但是它們總能深深地打動我,扣開我的心扉,撥動我最敏感的心弦。憂傷,如風拂弦鳴。
所以,我的憂傷之於我,忽遠忽近、若即若離,又如影隨形、從來也不曾遠離。它總在時空的一隅,在某些細微之處,像冰一樣凝結着,等待我靠近時感知它的涼意。而有時,它又像潮水一般浩蕩、奔涌,待我進入時把我淹沒。
細想,我的憂傷是與生俱來的,是這世間本來就存在的。其實,它並不只是我的,而是我們的,是民族的,是生命的憂傷。只不過,人們在幸福的時候遺忘了,在平淡的時候忽略了,在傷感的時候麻木了。而我卻因為懷有細緻而敏感的心思,時常會遇到,時常會想起。
自古以來,憂傷經久不絕,留下了無數千古絕唱。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白衣卿相柳永,以一曲“雨霖鈴”淋漓盡致地渲染了人間離別的凄婉和悲傷。我今讀之,除了讚歎其絕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藝術,憂傷也早已蝕懷。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大文豪蘇東坡用一首空前絕後的“水調歌頭”,闡釋了人間悲歡離合,如月之圓缺一般無奈,望月傷懷之餘,他也唯有寄語,祝願天涯共此時了。而那首“赤壁懷古”中,“大江東去、江山如畫、人間如夢”,不也正是一位智者對歷史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並由此而生的憂傷嗎!
民族英雄岳飛的“滿江紅”,乃氣壯山河、光照日月的傳世名作,極盡宣洩地表達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慨!可是,怒髮衝冠之後,“憑欄處、瀟瀟雨歇。”我卻讀出了他被迫退兵的無限悲憤和憂傷!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被譽為“一代詞宗”的李清照,用這種大膽突兀的連續疊字方式,極寫其遭遇國難、家破后,晚年生活流離的凄涼。詞意的愁苦、憂傷,令人哀嘆!
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充分展現了一代名臣憂國憂民的高風亮節和博大胸懷。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浩然正氣,足以驚天地、泣鬼神,令人傷心慟懷!
在歷史的長河中,憂傷太多太多,一時舉不勝舉、數不勝數。或因觸景而傷其情;或因多情而傷其別;或因唯美而傷其缺,總之,憂傷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它們,在無數的細微之處,蝕我心懷。
生命是渺小而脆弱的。難忘2008年那一場如噩夢般的大地震。山崩地裂,摧毀了寧靜的家園、歡樂的校園,無情地吞噬了多少鮮活的生命。面對災難,面對生命無奈地凋零,我雖在千里之外卻也悲痛欲絕。而更讓我傷心痛哭的,是那些敬愛的老師。在生與死的瞬間,他們沒有猶豫,他們心裡只想着學生,根本就沒有自己。那些可愛的孩子就是他們的全部!這是一種怎樣的人生觀、價值觀啊!完全顛覆了現實中的一切利慾、虛榮和所謂的成功!他們把師德和崇高註釋得如此簡單,又如此悲痛。那一刻,他們的生命綻放出最後的也是最耀眼的光芒。他們的青春和生命,被永遠定格在那個偉大的瞬間!掀開廢墟后,所有人都被震撼了:
向倩,女,時年21歲,什邡市湔氐鎮龍居小學英語教師。“好女兒”“最美的姿態”:那一刻,她將孩子們緊緊摟在懷裡。
袁文婷,女,時年26歲,什邡市師古鎮民主中心小學教師。“天堂里也護着她的學生”:在一塊厚重的水泥板下,袁老師柔弱的身軀下還藏着她的學生。
張米亞,男,時年29歲,汶川縣映秀鎮中心校數學教師。“欣欣小帥哥”、“摘下我的翅膀,送給你飛翔”:他跪撲在廢墟中,雙臂展開緊緊將兩個孩子摟在腋下,像一隻展翅欲飛的雄鷹。在他的“羽翼”保護下,兩個孩子獲救了,“雄鷹”卻已氣絕。
譚千秋,男,時年51歲,德陽市東汽中學教導主任,兼政治教師。“最後的姿勢”:他雙臂張開着趴在課桌上,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着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活着!
……
儘管身處和平、安寧和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我卻也時常會想起,在腳下的大地上,曾經的壓迫、苦難和硝煙。那些歷史已經逐漸遠去了,可在我心裡,總是無法抹平的傷痛。永遠也不會忘記,在近現代民主革命鬥爭、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中,無數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他們也有同我們一樣美好的青春、愛情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可是,為救人民於水火,為了全民族的自由和幸福,他們不畏艱險,前赴後繼,赴湯蹈火,捨生忘死。他們的青春已經在烈火中永生!他們的生命雖然短暫,卻永垂不朽!
憂傷,像高聳雲端的山脈,橫亘天宇;憂傷,又像綿延不絕的壯歌,響徹雲霄!而我們的民族,不正是從深重的苦難和憂傷中走來,向著幸福、民主和自由而披荊斬棘、艱難前進的嗎!這份憂傷如此深沉、厚重,承載了整個民族千秋萬代的追求和嚮往!
我又憂傷,我這細微的敏感、單薄的臂膀,在現實的繁華、喧囂和迷霧中,略顯孤單,幾許寂寞。
時間久了,當獨處成了最愛,憂傷也成為習慣。一有閑暇,我寧可與寂寞為伴,與自然為伴,與憂傷為伴。任憂傷蝕我懷,凈我魂,明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