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黃昏了,但是藉著發黃的閃閃路燈,還是能夠看出一路的景物對我們是歡迎的。那燈也是被一個古典的具有白族特點的罩子罩住,上面刻着花紋,我就看到了畫有白族帽飾的。明顯的,吹來呼呼的“下關風”,誠家就離洱海不遠,大概兩公里而已,若是白天,此刻向身後望,便可以美不勝收了。隨便抬頭,暮色中的點蒼山若隱若現,還有幾片黑雲飄在山巔,縱然白天的巍峨雄壯,在夜的吞噬下,倒有幾分張牙舞爪。
行至一棵蒼天古木前,被它的粗壯震驚了,比外婆家門口那棵還古老粗壯,外婆家的樹可是四個人手拉手才能團團圍住啊,而這棵呢,至少得六個人了吧。誠說,這是喜洲城的鎮城之寶,這樹給他們帶來了福音,和洱海蒼山的地位一般的重要。天黑,看不清具體的樹的模樣,明天再說吧。
走進了一條小巷,曲徑通幽,狗吠聲不斷襲來,我們不得不加快步伐,生怕突然跳出了一隻來。前方就是目的地了,進入了一個獨立的農家小院,一陣芬芳沁人醉,不愧是“家家流水,戶戶種花”的大理人民。阿姨很熱情,淳樸的笑容,帶着白族的特色口音,備感親切。走累了,坐在屋裡喝起了茶,那是高中時,“小火鍋”經常帶來給我們喝的茶,淡淡幽香,茶水雖然沒有鐵觀音般清澈,岩茶的紅潤,倒也味道悠長,唇齒留香。
茶飲半杯,渾然忘了肌腸鹿鹿,多虧了阿姨催促吃飯,這才感到確實餓得不行了。飯菜很豐盛,看得出來是精心準備的。阿姨說去晚了,沒買到洱海魚。說到洱海魚,那是一絕。洱海魚有十餘種,其中弓魚以肉質細嫩、食味鮮美而遠近馳名,號稱魚魁,是洱海的特產。弓魚色如銀,體態狹長,形如張弓,因以得名。早在唐代,弓魚就曾作為貢品遠送長安,故又有“貢魚”之稱。過去洱海里的弓魚產量很多,旺季時白族漁家在海邊搭草棚捉魚,月光映照之下,一片鱗光閃爍,魚多到伸手可捉,故有“睡在床上捉魚”的美談。白族人民利用洱海的魚類資源,依照本民族的生活習俗,創造了各種風味優美的魚類菜肴。阿姨說明天再去買,我們很是期待。不過,第一次晚餐還是吃到了特色之一,大理生皮。蘸過汁水的生肉片吃到口裡,絕對感覺不出平時生豬肉片具有的腥味,感到的只是從未感受過的鮮嫩可口和滿口溢香。只有親自嘗試了才知道其美味。愉快的晚餐,有些狼吞虎咽,也不必要顧慮那麼多,因為這裡是熱情的白族人家!
在更深更暗的夜中睡去,明天就要去三塔園,姑且先小夢一回,提前在夢裡和她約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