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記事散文>江北醉人的年景

江北醉人的年景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江北的中國年,是一首妙趣橫生的唐詩,是一道情景交融的風景。生活於南國的人們,是很難品味到那種醇濃的甘爽。年的味道從進入臘月始,並非大年初一止。這年啊,風風火火,一直到二月節才能看到她遠去的模模糊糊的背影。

  過了初一是初二,這不是一句無聊的話語,在江北,它有着特別的令人心醉的內涵。初二,開始“走親戚”,也就是走家訪友。不過,回娘家卻成了江北的風俗。凡是出嫁的女子,不管年份多少,都要在這一天回到父母身邊,重溫昔日嚴父慈母的恩情。早早起床,梳妝打扮一番,拿出素常珍藏很少穿出門的新衣穿上,提着大籃小籃,大包小包,領着或抱着孩子,帶着如意夫君,興緻勃勃而歸。一家人歡聲笑語地行走於路上,幸福漾在每人身旁。看吧,村南舍北,十里八鄉,蜿蜿蜒蜒的崎嶇的小路上,全是些回娘家的紅男綠女,還有那些比過大節還要興奮的活蹦亂跳的孩子。父母望眼欲穿地等在村口,看着別家女兒已然回家,心裡酸酸的,忐忑不安地期待着。一旦自家的女兒將夫攜雛地出現在視野,老人必三蹦六跳地衝進鄰家,央及熟人幫自己去接女兒帶回的大大小小的各式禮品。這哪兒單單是讓人去接禮品,分明是一種炫耀和自豪!那得意洋洋,那心花怒放,全都寫在臉上呢!更有趣的是那些已經找到婆家尚未出嫁的女子,這一天那個准丈夫是必須來的。男方更不敢稍微怠慢,掉以輕心,年前所有的禮品都已料理齊備,只等這神聖的初二到來。一大早,幾個在村裡有頭有臉的人圍攏來,與這心裡七上八下的準新郎一道出發,大車小車,包包裝滿。送新郎的人群裡面必有幾個能說會道飲酒超常的人,因為女方家裡早就預備了三五個喝酒的行家,他們打算要灌倒“新郎”的,沒人“抬酒”萬萬不可。

  初三、初四不出門,這是慣例。到了初五,便和臘月二十三一樣是小年。那些吃水餃厭煩了的孩子開始吵着鬧着要吃別樣的東西,你就是鬧下天來也不行,畢竟是小年,大人必然想方設法讓你就範,最後吃到嘴裡的還是那些香甜的透着詩意的實實在在的“扁食”。最終小孩子發現上當受騙,提出各種條件,但這頓飯已經吃完,誰還會理你?初六,是串門的好時節,俗話說“三六九朝外走”,一點也不含糊。走親訪友的人絡繹不絕,大街小巷,紛紛揚揚,樂着,笑着,跑着,跳着,到處洋溢着中國年的氣息。“慶六十六”,這是北國的情調。六十六,七十三,這是兩個很重要的數字,也是人生的兩個關口。在古代,人們的生活條件奇差,能活到這六十多的老人寥寥無幾。但今非昔比,生活條件好了,幸福指數高了,百歲老人已然很多,但江北的舊俗卻沒有絲毫改變。初六過六十六,初七過七十三,初八慶八十,初九該過九十,然而兒女們孝順,往往要圖個吉利,年前臘月十九或二十九就會提前過完。這些節日是大節,非同尋常,這一天所有的親朋好友都會如約而至,主人家備上幾十桌大菜,中午圍攏來,風風光光地吃上一頓,該上壽禮的上壽禮,該磕頭的磕頭,該放鞭炮的放鞭炮,熱鬧着呢。一旦誰家老人在這天過生,半個村莊的人都會忽忽拉拉過來幫忙,也有交壽禮的,三塊五塊都行,誰去在意這個?說是幫忙,其實,還不是為這頓豐盛的午餐!主人家才不在乎,喜慶嘛,那就有個喜慶的樣子唄!

  正月初七“送火神”。這一習俗不知始於何時。據說,“火神”也叫“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訪貧問苦的小吏,主管人間煙火。人們在臘月二十三把他虔誠的請到家裡,到了初七這一天晚上再把他恭恭敬敬地送出村外。剛嫁出的女兒在這一天一律回娘家躲火,倒不知是什麼緣故。火把是早早綁好的,它的主幹一般是玉米或者是高粱的秸稈,三五根綁紮在一起。一到有了夜影,朦朦朧朧中,忽然從各家各戶竄出一些半大小夥子,手裡拿着火把,邊喊邊跑,邊跑邊喊。很快,他們聚集在街道巷口,三五個,七八個,十來個……越積越多,把個天空照耀得形同白晝。一聲吶喊,一群火把向村外奔跑而去,不斷有火把加入流動的行列,然後又匯入從其他村莊衝出的火把群中,很快成了火把的海洋。幾個村莊的火把最終聚集到最大的幾個村莊交叉的十字路口,所有的火把堆積起來,燃起的熊熊大火直衝霄漢,一直照耀到遙遠的山巒。畢畢剝剝的鞭炮聲伴隨着火光煙霧瀰漫在夜色中,給江北的大地注入無數的詩韻和情致。大人們也都跟着出來看熱鬧,他們站着高地上,看看斑斑點點的燈火,談論着開春的打算。忽然傳來吵鬧聲,不用說又是攀比火把時起了爭端,大人們火速趕過來加以勸解調和,要不又會打起架來。哪家的柴垛被壞壞的孩子給點着了,哪家的小孩子的棉鞋、棉衣燒了個洞……這一夜啊,大人們別想有一些安生。

  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新春期間的節日活動也將在這一天達到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點起萬盞花燈,攜親伴友出門賞燈、逛花市、放焰火,載歌載舞歡度這一佳節。花燈,在故鄉,有的是買來的,有的是自家做的。其實,做花燈也不是什麼難事,找幾段竹子,用刀破開,理出細細的幾條,然後扎個花燈的輪廓。花紙集市上就有,幾角錢就能買好些,圍着輪廓糊一圈花紙,裡面固定好蠟燭,一個簡易的花燈就大功告成。要想做複雜一些的,就找村裡的能工巧匠。他們做的花燈,有游龍戲鳳的,有吉星高照的,有大富大貴的;有龍燈、宮燈、走馬燈、紗燈……還有的花燈別出心裁,裡面的魚啊,羊啊,小白兔啊,旋轉不停,四周的燈壁上卻是燈謎,簡潔流暢,讀來朗朗上口……也是一上燈影,各式花燈齊出,小孩子們熱熱鬧鬧,提着燈,滿村子里亂跑,比着誰的花燈漂亮,誰的堅持的時間長久。家鄉有圍着大坑照燈的習俗,坑很大,四周全是未萌待發的柳樹,坑水清澈瑩碧。四周漸漸彙集了放花燈的孩子們,提着燈,三五成群地圍繞着大坑轉圈。天空,群星熣燦;地面,星火點點。和着嬉戲聲,給北國的大地增添了詩意和魅力。花燈,是可以撞的。自家的很快要燃完,怎麼辦?比不過人家,壞小子們就裝着不經意跌個跤,花燈就撞在人家上面,蠟燭一倒,花燈着火。脾氣好些的,就此作罷,放燈的興趣剛剛燃起的,自然要大鬧一番。四周圍攏來不少看燈的孩子,邊笑邊鬧,這不,又有撞燈的了,火一着,一分鐘不到,花燈化為灰燼,唉,誰還打架啊,哄鬧着到別處玩吧。

  “二月二,薺菜扁(水餃),也不咳嗽,也不喘。”這是家鄉的民謠。二月二這一天,大抵是都要做“薺菜扁”的,蔥綠脆嫩的薺菜散發著幽香,被包進水餃裡面,吃在嘴裡,五體透爽,自然會祛除各式疾病。薺菜,買來的,大都是過了幾天的,不如自己到田地里去挖。伴着春天氣息的來臨,麥苗已經返青,綠綠的田地間,各色野菜爭相萌發,提着圓圓的菜籃,拿着把小鏟子,走在鬆軟的田塍上,挖到那些油綠的薺菜,輕輕放入小籃子,別有一番情趣。回家洗凈,切好,混入些肉屑,包成“薺菜扁”,吃到口裡,甜在心裡。這二月二,還是“龍抬頭”的日子,人們認為這天正是蒼龍“登天”之日,俗稱“龍抬頭”。它一般處在驚蟄之後,大地回春,萬物復蘇,農耕在即,一切都是新的開始。

  北國的年節隨着春回大地而劃上了一個大大的句號,人們在歌舞喧鬧中感受着溫馨和美好。春天已經來臨,幸福的人們又開始背起行囊,朝着下一個驛站詩意地進發,“一年之季在於春”,前方有憧憬,有期待,有希望,有未來,還有……還有下一個江北的中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