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經典散文>散文:何不偷偷“懶”

散文:何不偷偷“懶”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中國人對“勤”似乎情有獨鍾,甚至有着一種不可理喻的偏愛,不僅將之當做處世為人的法寶,而且奉為包治人生世道百病的靈丹仙草。什麼勤學好問、勤能補拙、業精於勤、勤儉治家、民生在勤、天道酬勤等等格言警句,連三歲的小孩也能說上一大串。誰要是沾上“勤”字,那就如同一枚耀眼的徽章,一頂閃光的桂冠,身價倍增。這樣的人,即使做事毫無章法、成效,甚至把事情辦砸了,多半也能被大眾接受,原諒。他勤快啊,態度好啊!

  我打小就生活在“勤”的教育里,是烙印着“勤”長大的。娘最愛說的一句格言是“勤快人餓不死”。如果我是孫猴子,“勤”就是娘套在我頭上的緊箍咒,叫我活潑不得。以至今日,我仍不敢不“勤”。幸好我不是逆來順受的人,我總是時不時地“偷懶”,享受到“偷懶”的好處和快樂,因此,我現在仍然沒有變成“勤”的奴隸。

  如果你幸運地被加冕為“勤”,受到推崇,親愛的朋友,我要給你一個忠告,你就可真要擔心了。因為,在“勤”的堂皇冠冕下,掩藏的是思維活力的不足,意味着你做事開始墨守成規,不願再多動腦筋,再多想辦法了。久而久之,你就會失去創造的活力。

  真到了這個境地,也沒有什麼可怕的。只是,我們應該慎重地想想,該怎樣地去“偷懶”了。千萬要打消對“偷懶”的誤解,不是所有的“偷懶”都不好。“偷懶”不可恥,“偷懶”是美麗的。

  “偷懶”不同於“懶”。“懶”是骨子裡的,一貫性的,而“偷懶”並不是真正的“懶”,是偶爾為之,是在“勤”的前提下想辦法,巧幹。

  人類的文明史和發展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偷懶“偷”出來的。我們的老老祖先,因為偷懶,讓上肢休息,才有了直立行走。直立行走很好啊,空出來的上肢,可以製造工具,可以更好地獲得食物,還可以做好多原來做不到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於是,一次不經意的偷懶,使猿變成了人,成了大地上的主宰。

  結繩記事,實在很費事。傳說中,那位叫倉頡的老先人,一定是被結繩記事弄煩了,想偷偷懶,就用石頭在樹上刻了一個符號。誰知,這樣的符號比結繩記事管用多了,效率高多了。你看,不同的符號可以區別不同的事。誰家打了一頭鹿,誰家娶媳婦,誰家生孩子了,誰家母豬下了幾頭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含混。他嘗到了甜頭,一發不可收拾,漢字就這樣誕生並傳播開來。

  難得涉水,就有了橋;難得走路,就有了車;難得砍柴,就有了煤;難得一刀一刀砍人,就有了槍炮,有了坦克、飛機、原子彈……都像愚公那樣,撈起根死木頭不撞筋,一味地“挖山不止”,人類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偷懶偷懶”,妙在一個“偷”字。有時機,有方法,有技巧,是學問,是藝術。

  “偷懶”是一種智慧。什麼事需要偷懶,什麼時候能夠偷懶,怎樣偷懶,差之毫厘可謂謬以千里。我要推崇的“偷懶”,就是遇事不盲幹,而是動腦筋,學會運用智慧解決問題,達成目的,提高工作效率。一個學生,遇到一個數學難題,與其摳破頭皮做到半夜仍無成效,乾耗時間,不如先暫時停下來“偷偷懶”。不是不做,而是找個辦法去做。比如上網查一查類似的例題,看能不能從中獲得解題的啟示。或者,換一種思維方式,從結論推究條件,看能不能有所發現。當然,請教老師同學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明知徒勞無功,還把“勤”當做救命稻草死抱着不放手,說得不客氣點,和只知埋頭拉車不知抬頭看路的蠢驢沒有什麼兩樣。沒有效率的“勤”,難以實現目的的“勤”,其實,比“懶”更可氣。

  “偷懶”,是一種自信。這種自信,緣於對事物本身及其發展規律與自身能力的準確把握。敢於“偷懶”,是自信不需要依賴時間加汗水的粗獷型、低附加值的方法,可以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途徑。這就如同對產業進行了升級。打個比方說,一個流動攤販,不顧口乾舌燥的叫賣和裝上一隻喇叭播放叫賣的錄音,後者是偷懶,用很低的成本卻能獲得同樣的效益,為什麼不可以呢?當然,前提是,產品的質量好,受到買主的歡迎。

  “偷懶”,是一種豁達。因為豁達,就敢於放手。做父母的,老是覺得孩子離不開自己,什麼事都要親力親為,什麼時候都不放心,不獨自己活得累,而且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殊不知兒孫自有兒孫福,操那些瞎心幹什麼呢。齊家如此,治國何嘗例外。小平同志急流勇退的“偷懶”,不單在政治體制上破除了封建終身制,給黨立了個好規矩,而且成就了中國三十幾年經濟的高速發展,還留下一段政治佳話。諸葛亮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手,事事都要插上一竿子,結果呢,不僅自己累死在五丈原,而且把蜀國折騰得國貧民窮,終至亡國。地球不多任何一個人,也不怕少任何一個人。離開任何一個人,地球照樣滴溜溜的轉。

  “偷懶”不是投機,不是單純的為了輕鬆,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有些事是不能偷懶的,比如行孝,比如交友……總之,是在單靠“勤”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審時度勢,進行科學判斷和科學決策。換言之,是該“偷”則“偷”,能“偷”則“偷”。是方法論,是世界觀。

  因為“偷懶”,汽車取代馬車,發明火車,飛機,飛船,人類把千里變成咫尺;因為“偷懶”,計算機代替了算盤,鍵盤充當筆墨,視頻把距離歸零;因為“偷懶”,風扇取代蒲扇,空調把玩溫度,四季變成春天……“偷懶”創造奇迹,“偷懶”改變世界。“偷懶”使童話變成現實,“偷懶”使人間變成天堂。

  但是,對於個體而言,“勤”是本,是常態,是應該終生恪守的信條,而“偷懶”是標,是變式,是對“勤”的調濟、補充。套用孔老夫子的一句話,“勤”而不“偷懶”則罔,“偷懶”而不“勤”則殆。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運用之妙,存乎於心。

  該“偷懶”則“偷懶”,能“偷懶”則“偷懶”。當我們一味用“勤”不能解決問題時,何不偷偷懶呢?讓我們做一個勤勞的人,更做一個智慧的人,一個自信豁達的人,一個幸福快樂的人!

  有時候,“偷懶”,也是一種美麗。親愛的朋友,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