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有一個“王婆賣瓜”的故事 。說的是,有個男人叫王坡,因為他說話絮絮叨叨的,做起事來婆婆媽媽的,人們就送他個外號——王婆。
王婆的老家在現新疆、甘肅一帶,以種瓜為生。那一帶種的瓜叫胡瓜,就是現今的哈密瓜。那時,宋朝邊境經常發生戰亂,王婆為了避難,就遷到了開封的鄉下,種起胡瓜來。但胡瓜的外表不太好看,中原的人都不認識這種瓜,所以儘管這胡瓜比普通的西瓜甜上十倍,還是沒有人來買。
王婆很着急,向來往的行人一個勁地誇自己的瓜怎麼好吃,並且把瓜掰開讓大家嘗。起初沒有人敢吃,後來有個膽大的人嘗了一口,感覺蜜一樣地甜,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王婆的瓜攤生意興隆,人來人往。
一天, 神宗皇帝出宮巡視,一時興起來到集市上,只見那邊擠滿了人,便問左右:“何事喧鬧?”,左右回稟道:“啟奏皇上,是個賣胡瓜的引來眾人買瓜。”
皇上心想什麼瓜這麼招人,就走上前去觀看,只見王婆正在連說帶比劃地誇自己的瓜好。見了皇上,他也不慌,還讓皇上嘗嘗他的胡瓜。
皇上一嘗。果然甘美無比,連連稱讚,便問他:“你這瓜既然這麼好,為什麼還要吆喝不停呢?”王婆說:“這瓜是西夏品種,中原人不識,不叫,就沒有人買了。”
皇上聽了感慨道:“做買賣還是當誇則誇,像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有何不好?”皇帝的金口一開,不多時,這句話就傳遍了黃河南北,直至今天。
王婆賣過瓜,我曾賣過文。當年,還是在業餘文學愛好者的時候,就貪黑起早地種瓜,然後,就經常往各地報刊雜誌上投稿,進編輯部的門去賣“瓜”。種瓜時間長了,瓜也賣多了,對瓜的品種、味道了解就多一點。最近一兩年,在工作的閑暇之時,以玩的心態,寫了一些“豆腐塊”的文章發在報刊雜誌及文學網站上。很多文學愛好者讀後,讓我談談寫文章的體會。不是過謙,其實,我就是“一瓶不滿,半瓶子咣盪”的“半拉子”文人,只不過是一個種過瓜和看瓜園,或者說幫助挑瓜的“老瓜頭”。既然有人要問啥“瓜”好,俺就說幾句,就叫王婆品“瓜”吧!
哈哈——
先說說有一種瓜叫生“瓜”, 生瓜也可以叫“小瓜蛋”。就是還沒有熟透的瓜。看了一些網上的散文、詩歌和小說等作品,感覺有的作品確實真的不錯,爽心悅目,養心健腦,是瓜熟蒂落的甜瓜。但是,也有很多“生瓜蛋子”似的作品,讓人讀不下去,一入口就感覺有些“澀”。作品沒有主題,沒有思想,不知道所云,作者想什麼就寫什麼,寫的不深不透,特別是自己還不熟悉的東西,非要寫出來,結果,費力不討好,半生不熟,就跟吃生瓜一樣,沒有味道,吃一半就要扔掉,這是我之前犯過的毛病,也是初學者都有的通病。一篇文章沒有主題,就好像人沒有精神一樣,出現這些毛病,就是作者基本功還不過硬,開始就想攬大活,這樣成功率不是很高的。翻好地,施足肥,下好籽,在認認真真地培土,澆水,生瓜慢慢就熟了,味道也一定好極了。
傻“瓜”——聽這個名字,大家腦海里就立刻有了形象,這“瓜”肯定有點傻大個。現在有很多人剛走上文學的小道上,就來個百米衝刺,開始寫長篇小說,寫電視劇,甚至,連養家糊口的班都不上了,廢寢忘食地寫洋洋洒洒幾十萬字,這種精神十分可嘉。可是,成功率仍然還是很低的,為什麼?因為,欲速則不達,瓜都是由小到大一天天長起來的,搞文學也是道理,循序漸進,集腋成裘,匯小溪城大海。那個人不可能一個夜晚過去就成為了作家。看了一些人的長篇小說,就感到有點傻“瓜”的味道,在典型環境,典型人物是塑造上,矛盾衝突設計及處理上還欠功夫,人物立不起來,總躺在地上。教導性的語言太多,好像政治家的宣言。作家是發現問題的,不是解決問題的,解決問題是政治家的事情。搞文學的進步也是漸次的,不妨先寫小小說,短篇小說,中篇小說,然後再寫長篇小說,功到自然成,那個時候,傻“瓜”也甜了,更能賣出來好價錢。
再說爛“瓜”—— ,爛“瓜”的名字不好聽,也不好吃,沒有食慾吃。網絡文學的最大的特點是太隨便了,只要你能夠把文貼上去,基本就可以發表,沒有報刊雜誌那樣繁雜的審批手續。我進了一些文學網站,感覺一些文學網站上眼花繚亂,異彩紛呈,這裡有可喜可賀的一面,同時也有很多誤人子弟的問題。有的文章我看幾遍就是看不懂,沒有故事,沒有情景,完全是華麗的語言堆砌,太朦朧,雲山霧罩,不知所云。這些文章基本都是年輕人寫的,我曾經問過一個作者:“你寫的文章什麼意思?”。他說:“我自己也不明白”。氣人不?在這個時間就是金錢年代,不說你浪費自己的時間,你還浪費別人的時間,忍心嗎!文章是給人看的,看官看不懂,你寫有什麼意義,況且,語言不通,語法不對,完全是文字的機械組合,不是碎玻璃碴子用膠水粘合一起的玩具嗎。讀者很喜歡華麗的語言,特別是有哲理的語言,就像欣賞別人穿的時裝一樣,不喜歡“花里胡稍”刺疼人眼睛的衣服。之所以我曰是:爛瓜,完全緣於老讀者的寄怒。
苦“瓜”——我說的苦瓜指的是在文章里,有的作者情怒於社會,情怒於時代。在作品中找不到有光明的東西,找不到有正能量的激情。好像這個世界欠他什麼似的,好像國家永遠對不起他。這樣的文章讓讀者看后,感覺心灰意冷,久而久之,很容易產生負面情緒的。我們的每一個作者能夠來到這個世界上,生活在中國,就應該感到很幸運的了。假如,你出生在非洲,生活在伊拉克,你會怎麼樣?這個時代給了你九年義務教育,有了文化知識,會寫文章了,應該感恩這個時代,感恩這個社會,感恩人民,用你的筆就應該寫激人奮進的作品,“吃肉罵娘”不可取。不懂感恩的人,生活上沒有朋友,寫出來的文章也會和這個時代南轅北轍的,會被這個時代淘汰的。每個人生活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社會給予每個人也不是絕對公平的,做為文者,就是在用自己的文字宣傳真善美,鞭撻假醜惡。我說的話可能有些挖苦,原因是苦“瓜”太苦。
瓜園裡的瓜太多,就不品嘗了。
有讀者可能要我問我這個“老瓜頭”了,你品了瓜,會種瓜嗎。說實在的,我種了很多年的瓜,種瞎過地,也結過果,更多的時候是生瓜,傻瓜多,也出現過苦瓜,爛瓜,要不,怎麼知道瓜的味道呢。其實,種瓜也難,也不難,感覺關鍵有幾步:
其一,種瓜的人,也就是寫作者,一定要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要站得高,看得遠,特別是站在時代的高處看一切。作家高明,之所以是作家,高就高在別人看是平常的東西,他看出來卻是不平常。否則,你就是寫手,不是作家。這也同畫畫一個道理,畫匠和畫家是不同層次的。
其二,要有一定的文學天賦。有人不承認天才,我承認。有的人會畫畫,看什麼都是立體感,有的人會音樂,帶“眼”的就可以吹出來調,帶“線’的就可以拉出來曲。搞文學的也是一樣的,頭腦里一定要有形象思維,沒有形象思維就不要搞文學,搞點其他行業才是捷徑,何樂不為。
其三,一定認真學習,厚積薄發。不要急於求成,不要想寫幾天,幾年,就可以成為作家,出名有利,世界上沒有那麼便宜的事。要學習好《文學概論》,學習哲學,學習自然科學,歷史學,涉獵各方面的知識。沒有這些知識的積累,寫作的時候就容易“卡殼”,那滋味,誰鬧心誰知道。
其四,要深入生活,接地氣,不熟悉的東西不要硬寫,要有生活地會編故事,不要趕潮流,不要隨季節跑。要積累文學語言,會用語言,掌握駕驛語言的能力。
其五,要接受評論。現在,網上慣壞了不少作者,認為文章被推薦,就了不起了,批評幾句就火冒三丈,這樣很不好。網上的批評誰也不認識誰,絕對是無冤無仇的,為的是你好。人無完人,文無絕品,接受批評,才能進步,這就是竅門。
哈哈——我還真是王婆了,沒完沒了嘮叨,就此打住。我還要去翻地種幾個“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