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隨着布谷鳥 “布穀 ”“布穀 ” 的叫聲,田野里得麥子,漸漸的由綠變黃了,我走出院子,信步來到了田野上。金黃色的田野里,隨着微風,麥浪翻滾,一台台的小麥聯合收割機,整齊的排在地頭,準備收麥子,見此情景,使我浮想聯翩,我想起了從前麥收的情景,想起了今後的發展。
1982年我們這個地方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分到個人之後,我就參加了麥收,那時是絕對的人力收割,割麥子是一件異常辛苦的活。頭上有烈日在考曬,被太陽烤熱了的地面烘烤着彎下腰的臉,。在這樣的環境下,不用勞動就會大汗淋漓,更何況還要彎着腰,左手攬抓着麥稈,右手用鐮刀,一刀一刀地去割。割麥前要事先選一把長的麥子,一分為二,用穗頭的那一端相互交叉,擰成一個結,叫做打腰子。將割下的麥子,一把一把地放到腰子上,達到一定數量時,再捆紮結實,這才成就了一個麥個子。一般人一天也就是能割半畝地的樣子。一個麥季,一家人大約要割上四五天的時間。一天下來,誰都會腰酸背痛,渾身無力。割麥到了地頭,如同解放一樣,也不管臟不臟,仰面躺在地上,休息一會。中午或者晚上回家的時候把捆好的麥個子用人力車運回場里。然後用鍘刀一個一個地鍘下去,把麥秸和麥穗頭部分開。麥穗頭在場里曬開用於打糧食,為的是節約打場的時間。越是烈日當頭, 越要到場里去翻曬麥穗。等到曬得透了,再用脫粒機打糧,幾戶合夥一起打,有時要打通宵的。一場下來,不論什麼工作,累的腰酸背痛。 我真正體會了汗滴禾下土的滋味,又有多少人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城市裡飯來張口的孩子,哪能體會到農民的辛勤勞作,和農民的辛酸。所以,節約每一粒糧食,是對農民辛勤勞動的尊重。
隨着社會的發展,割麥子進入了半機械化的時代。那時1990年。用小拖拉機把麥子割倒,用人工捆起來,拉回場院里,晒乾后還得用脫粒機脫粒。脫粒的時候,累的真想躺下,睡上三天,再起來。
社會不斷的進步,進入了21世紀,聯合收割機走進了我們的農田,隨着聯合收割機的轟鳴,麥子直接從聯合收割機的糧倉里,倒進各家各戶的運輸工具里,直接拉回場院里晒乾,再進入各家各戶的倉庫。一天下來,能收割幾十畝麥子,雖然是機械化,但是各家各戶的地塊太小,每戶幾畝地,妨礙了機械化的的效率。要是聯合收割機收割的時候不挪地塊,連續作業,一天的收割幾百畝麥子。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初期,是落後的生產力與先進的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經過30年的發展,現在相反,是先進的生產力與落後的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我們的國家,什麼時候再來一次改革。把土地讓少數人耕種,真正實現,周總理在上世紀70年代,在第四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提出的四個現代化中的農業現代化。像美國人一樣,每個人耕種幾千畝土地,聯合收割機收割麥子后,直接用汽車把麥子送進烘乾設備,從烘乾設備出來后,直接進入倉庫,到那時侯。中國的農民是才真正的農業產業工人。我們的國家會更加富強,相信這一天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想想美好的未來,想想我們付出的艱辛,想想我們滴下的汗水,我們的付出是值得的,沒有我們那個時候的努力,就沒有今天的機械化。看着眼前翻滾的麥浪,我喜上眉梢,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國家四個現代化的目標,農業現代化一定會實現。我們的農民的生活,會更上一層樓。這一天離我們越來越近,已經不太遙遠了。( 散文網: )